《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打通各类“断头路”、“瓶颈路”,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高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
一、批复情况
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一)城际铁路
规划建设上海至杭州铁路、南京至淮安铁路、南京至宣城铁路、杭州至丽水铁路义乌至缙云段、合肥至池州铁路、宁波至舟山铁路、衢州至丽水铁路、扬州经镇江南京至马鞍山铁路(镇江至马鞍山段)、巢湖至马鞍山铁路、义乌至金华铁路、盐城经泰州无锡常州宜兴至湖州铁路等城际铁路,积极审慎开展磁浮高铁项目规划研究。
专栏四 都市圈通勤交通网重点工程
(一)城际铁路
规划建设上海经苏州无锡至常州铁路、南京至马鞍山铁路、南京至滁州铁路、南京经仪征至扬州铁路、杭州至德清铁路、宁波至象山铁路、杭州下沙至长安铁路等城际铁路。
(二)市域(郊)铁路
规划建设上海机场联络线(含南站支线)、上海嘉闵线(含北延伸)、上海崇明线、上海南汇支线、上海市域17号线西延伸、金山至平湖、南京市域18号线、镇江市域句容至茅山线、温州市域S2线一期工程、温州市域S3线一期工程、台州市域S2线调整、合肥新桥机场S1线等市域(郊)铁路,实施一批既有铁路的市域(郊)功能改造。
2021年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发改基础〔2021〕811号】。
(一)干线铁路网。
以强化战略支撑为重点,坚持高速与普速并重、新建与改造同步,加快贯通骨干通道,持续优化基础网络,构建“三纵三横”、多点放射的区域干线铁路网络,加强长三角与全国铁路网的衔接联通,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区域辐射、带动、引领能力。
构建多向通达高速铁路通道。面向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通道中的沿海、京沪、京港(台)三个纵向通道,以及陆桥、沿江、沪昆三个横向通道为主骨架,加密客流旺盛、发展急需、财力支撑地区的路网,补强繁忙干线路段,对内紧密串联重要都市圈和节点城市,对外快速通达重点城市群和省会城市。北向以沿海、京沪、京港(台)3 条高铁主通道为依托,加快贯通上海至南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等项目,规划建设南通经苏州嘉兴至宁波、南京至滁州至蚌埠、新沂至淮安等项目,多路径高铁直达京津冀、山东半岛等北向地区。西向以沿江、陆桥2 条高铁主通道为依托,加快建设上海经苏州至湖州等铁路,规划建设沿江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至武汉段、上海经乍浦至杭州等项目,实现与中原、关中、长江中游、成渝等西向地区互联互通。西南向以沪昆、沿海、京港(台)3 条高铁主通道为依托,加快建设南昌至景德镇至黄山、安庆至九江、杭州至绍兴至台州、杭州至温州等铁路,规划建设沿海高铁宁波至温州至福州段等项目,远期布局衢州至黄山、金华至台州等铁路,强化与粤港澳、福建、北部湾、滇中等西南向地区快速联系。
全面拓展提升普速铁路网络。进一步完善普速铁路设施布局,加快填补路网空白,推进瓶颈路段、卡脖子路段扩能改造,鼓励升级改造既有普速铁路开行动车组,强化集装箱、重载等运输网络,打通以铁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推动普速铁路设施能力和基础服务广泛覆盖。加快建设衢州至宁德、宁波至金华等铁路,规划建设三门峡至亳州至宿州、杭州湾货运铁路等项目。结合运输需求和既有线能力等,研究实施新沂至长兴、南京至芜湖等铁路扩能改造。积极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长江干线和沿海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全面实现铁路干线与重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等高效衔接。积极开行开好沿江货运班列,探索沿江等有条件的主要运输通道推行客货分线及双层集装箱通道建设。
(二)城际铁路网。
以推进互联通达为重点,优化城际铁路规划布局,充分挖潜既有干线铁路城际功能,加快建设沪宁合、沪杭、宁杭、合杭甬等轴带城际铁路及区域连接线,构建轴带通达、节点辐射的城际铁路网络,强化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主要节点城市之间及与周边城市的高效联通。
轴带通达。依托轴带建设大能力城际运输通道,串接重要节点城市和沿线城镇。沪宁合轴,依托既有京沪高铁、京沪铁路、合宁铁路、宁启铁路、沪宁城际、在建的南沿江城际及规划建设的沿江高铁、镇江至马鞍山铁路等,规划建设苏州至无锡至常州等城际铁路,远期布局扬州至镇江等城际铁路。沪杭轴,依托既有沪昆铁路、沪杭高铁和在建的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以及规划建设的上海经乍浦至杭州铁路等,规划建设上海至杭州等城际铁路,远期布局苏州至杭州等城际铁路。宁杭轴,依托既有宁杭高铁、规划建设的宁杭二通道、盐城经泰州无锡常州宜兴至湖州铁路等,远期布局镇江至杭州等城际铁路。合杭甬轴,依托既有商合杭铁路、萧甬线、杭甬高铁和规划建设的杭州至临安至绩溪铁路,加快建设湖州至杭州西至杭黄铁路连接线等项目。
节点辐射。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为中心,有序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强化中心城市紧密联系,打造1—1.5 小时城际交通圈。规划建设苏州经淀山湖至上海、合肥至池州、如东经南通苏州至湖州等城际铁路,积极支持客运需求旺盛、经济活跃度高的邻近大城市建设城际铁路,与干线铁路贯通衔接成网,扩大路网覆盖,提高服务品质。
(三)市域(郊)铁路网。
以优化通勤供给为重点,突出市域(郊)铁路对都市圈主要功能区的支撑引导,串联5 万人及以上的城镇组团和重要工业园区、旅游景点,打造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间0.5—1 小时通勤网,引领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优化。
优先利用既有资源。全面放开改造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的项目实施条件,推广上海金山、宁波至余姚、诸暨至杭州东等市域(郊)铁路示范经验,鼓励通过优化运输组织、补强既有铁路、改扩建局部线路、改造站房站台、增建复线支线及联络线、增设车站等方式,充分挖掘和释放既有运能,公交化开行市域(郊)列车,提供便民惠民利民的便捷运输服务。
有序推进新线建设。支持重点都市圈规划建设市域(郊)铁路,鼓励市域(郊)铁路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线多点换乘,推动具备条件的跨线直通运行。市域(郊)铁路可向具有同城化趋势、通勤需求较高的毗邻城市(镇)适当延伸覆盖。规划建设上海嘉闵线(含北延伸)、上海南汇支线、上海南枫线、金山至平湖、南京市域18 号线、南京至马鞍山、句容至茅山、杭州至德清、杭州下沙至长安、宁波至象山、温州市域S3线一期、台州市域S2 线调整、合肥新桥机场S1 线、黄山市域旅游T1 线一期等项目。支持杭州至海宁铁路延伸至文正街站。远期布局沪崇启、南京至和县二期、南京经乌衣至滁州、扬州经扬泰机场至泰州、徐州至萧县、徐州至贾汪、杭州至诸暨、绍兴至嵊州至新昌、金华至武义至永康至东阳、台州市域S3 线、湖州至安吉、合肥至巢湖、合肥至庐江、黄山市域旅游T2 线一期、马鞍山至郑蒲港等项目。
(四)城市轨道交通网。
以强基提质增效为重点,统筹财力支撑和发展需要,因城施策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聚焦服务城市中心区,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安全、便捷高效和大能力运输优势,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优化上海、南京、杭州等超大、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合肥、宁波、苏州等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运行,有序推进无锡、常州、徐州等具备条件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重要交通枢纽高效衔接,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在现代大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作用。
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表
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示意图
2015年9月21日,国家发改委批复《皖江地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5-2020年)》,以合肥为中心,规划6条骨架城际铁路和4条都市区城际铁路。
二、运营情况
随着杭海、杭绍城际的开通,嘉兴和绍兴也成为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
三、十四五规划
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长三角地级及以上城市高铁全覆盖,推进港口群一体化治理。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强化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深化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优化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规划图
2、上海
“十四五”上海市域功能布局
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大科学设施群、市域(郊)铁路和新城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多网融合、高效便捷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铁路货运能力。
以项目化推动一体化,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建成沪苏湖铁路,加快沪通铁路二期建设,推进北沿江高铁、沪乍杭铁路建设,加强沪甬通道等跨区域交通项目规划研究工作。
促进主城片区功能提升。……加强主城片区各类配套设施建设,适度提升片区内轨道交通站点密度,发挥13号线西延伸、机场联络线、21号线等对虹桥、川沙主城片区的支撑作用。加快存量工业用地向科研用地转变,研究谋划高桥、吴泾地区功能定位,稳步推进厂房搬迁和土地收储,为未来开发腾出空间,积极发挥重大项目对局部区域产业转型的带动作用。在宝山和闵行片区适当增加高水平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补足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提高职住比例。
分类指导推进新城建设。嘉定新城:成为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综合实力的科技教化之城和沪苏合作桥头堡,深化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承载区建设,集聚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健康医疗等产业;依托嘉闵线及北延伸、沪通铁路等和安亭北站和嘉定北站等站点周边开发建设,立足嘉昆太、联通苏锡常;聚焦环远香湖、嘉定老城、横沥河文化水脉等重点区域建设,提升保利大剧院、上海赛车场等文体设施功能。青浦新城:成为承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进博会战略功能,引领绿色创新发展和江南文化传承的生态宜居之城,依托环城水系公园建设,统筹推进岸线开发、产业集聚及存量资源更新;依托轨交17号线等,打造新城综合交通节点;聚焦氢能等重点产业推进崧泽大道以北产业园区建设,统筹推进老城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构建体现历史人文底蕴和生态宜居环境的城市空间。松江新城: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高铁时代产城融合的科创人文生态之城,做大做强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大学城与新府城融合发展;加快以松江枢纽为核心的上海科技影都、现代商务及现代物流体系示范集聚区建设,依托枢纽、高铁及市域线等加强与浦南地区、其他新城及嘉善等周边城市联动;启动新城内环城快速路,统筹优化区域教育和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奉贤新城:成为上海南部滨江沿海发展走廊上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和独特生态禀赋的节点城市。以“东方美谷”美丽健康产业为主导,加快新华医院奉贤院区、复旦儿科医院奉贤院区、南上海体育中心等优质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引入和建设;依托沪乍杭等铁路与杭州、嘉兴等加强环杭州湾地区产业带建设,以南枫线为纽带促进与临港和金山的联动发展。南汇新城:全面建设与临港新片区功能相契合的高能级、智慧型、现代化未来之城,聚焦前沿产业以及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现代航运、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人才服务港、顶尖科学家社区等载体平台;率先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加速对外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布局高能级教育、医疗、商业、文体设施。
以城际、市域(郊)铁路为重点完善轨道网络。围绕虹桥枢纽、浦东枢纽等主要节点,形成多层次、通勤式、快速化和经济舒适的轨道交通网络,到2025年实现中心城60分钟可达毗邻城市、主要枢纽120分钟可达长三角主要城市。基本形成沪苏、沪浙多向对外铁路通道格局,明显提升沿线城镇、重点功能区与长三角城市直联直通水平。推进既有铁路站线资源及周边区域改造利用,增强铁路服务市域公交及城市物流功能。全面启动市域(郊)铁路建设,加快形成市域(郊)铁路基本骨架,带动重点地区、郊区和近沪地区发展。建成机场联络线,推进嘉闵线及北延伸、两港快线建设,加强临港、张江等重点地区之间及与两大枢纽的快速交通联系。推进崇明线、17号线西延伸建设。规划建设南枫线、沪平线,发挥连接长三角功能,形成对杭州湾北岸城镇的带动作用。推动市域(郊)铁路网络与长三角城际铁路网衔接,提升中心城、郊区与长三角城镇之间通勤化客运水平。强化市域(郊)铁路线网规划顶层设计,探索车站衔接、列车开行等运营管理机制。建成轨道14号线、18号线一期,加快建设13号线西延伸、19号线、20号线一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等线路,加快规划建设12号线西延伸、15号线南延伸等,进一步提升中心城轨道网络覆盖密度,并加大川沙、宝山、虹桥、闵行四个主城片区轨道通达性,推动轨道交通覆盖所有区,到2025年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960公里。全力打造集航空、国铁、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市区线等功能于一体的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虹桥枢纽交通服务能级。强化“松江枢纽”服务长三角的功能。
3、江苏
增强都市圈城市群竞争力。完善都市圈城市群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高质量推进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基本形成便捷高效的1小时通勤圈。促进公共服务标准衔接和共建共享。进一步扩大南京都市圈国际影响力,打造开放包容的跨区域都市圈典范,增强南京江北新区自主创新、开放示范和区域辐射能力,提升南京重要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振兴转型,深入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支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强化沪苏通合作,支持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区域中心城市,打造跨江融合、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战略枢纽。
优化枢纽城市布局
立足城市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以多种基础设施协同融合为重点,构建高效集成、联动支撑、功能各异的多层次枢纽城市群空间布局。积极建设南京国际枢纽城市,加快构筑直连全国“米”字型高速铁路网,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国际货邮核心枢纽、全球信息服务重要节点,推进扬州、镇江加快融入南京枢纽布局。支持打造苏州-无锡-南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发挥物联网赋能智慧交通功能,加强城际快速交通联系,促进跨江协同互动,与上海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建设徐州-连云港-淮安综合性物流枢纽,加快海港、陆港与空港一体建设,支持宿迁协同发展,共同打造现代物流“金三角”,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支持常州、泰州和盐城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枢纽经济重点工程
综合客运枢纽:建设连徐高铁连云港站、京沪高铁常州北站,北沿江高铁南京北站、南通站、泰州南站,通苏嘉甬铁路苏州北站、苏州南站(汾湖站),合宿新铁路宿迁东站,南通新机场等综合客运枢纽项目。
完善综合交通大通道
统筹铁路、公路、水运等建设,提升战略性、骨干性和复合性通道支撑能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省域一体化发展。强化沿江交通通道综合交通运输能力,着力推进沿江两岸高铁建设和高速公路扩容,有效串联沿线重要城镇。畅通沿海交通通道,规划沿海高铁,谋划新建临海高速公路,加快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完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运输廊道。巩固发展陆桥交通通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双向跨境物流大走廊。推进京沪(沪宁)通道提质扩容,完善城际铁路布局,实施一批高速公路重点路段改扩建工程,促进长三角与京津冀发展联动。完善中轴通道,推动实施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江苏段,进一步增强苏中苏北腹地融入国家战略能力。强化连云港-南京-黄山通道建设,密切与粤港澳大湾区联系。
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积极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加强城际铁路、航空运输、过江通道建设,完善省域一体化、多层次、快速化交通圈,基本实现1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小时畅行江苏。强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进一步完善高铁主骨架,推动城际铁路加快发展、网络衔接和自主运营,因地制宜发展市域(郊)铁路,积极建设货运铁路,有序推进城市轨道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实现设区市高铁全覆盖,打造轨道上的江苏。优化区域机场布局,提升连通国内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运输功能,有序建设通用机场,形成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现代化机场体系。提升过江通道通行能力,建成一批复合型过江通道。推动港口一体化集约化发展,打通省干线航道瓶颈,促进港航联动和港铁衔接,完善江海河联运体系,提高现代港口群国际竞争力。优化国省干线公路网,推进高速公路瓶颈路段扩容,加快高速公路县际联通。到2025年,高速铁路里程达到3000公里左右,过江通道新增6座、累计建成23座。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轨道交通:建成南沿江、宁淮、沪苏湖等铁路,开工建设北沿江、通苏嘉甬、合新、盐泰锡常宜、宁宣、宁芜复线、沪苏锡常、如通苏湖苏州至吴江段、扬镇宁马、宁仪扬等铁路。推进淮新、潍新、宁马、苏淀沪、宁滁、常泰等铁路前期工作,条件具备时力争开工建设。与邻省共同推动宜湖、宁滁蚌、宁杭二通道等铁路前期工作。规划研究沿海高铁盐城至赣榆段、徐枣、徐荷、淮兴泰、沿淮、连临、南京铁路货运外绕、新长扩能等铁路。
过江通道:建成龙潭、常泰、江阴二等过江通道。开工建设通沪、江阴三、张皋、海太、上元门、南京地铁4号线等过江通道。力争开工七乡河、锦文路、苏通二等过江通道。
4、浙江
深入实施大都市区建设行动。大力推进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提升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功能地位。推动人口、产业、科创等要素向都市区集聚。加强多层次多领域国际人文交流,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国际形象和个性品牌。持续实施一批大都市区标志性工程,加快“高铁+城际铁路+地铁”轨道上都市区建设。推进嘉湖、杭嘉、杭绍、甬绍、甬舟、甬台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探索其他跨行政区协同板块一体化。加快构建四大都市圈,形成网络型城市群空间格局,推动都市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谋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深化洋山区域合作开发,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
建设便捷高效的大通道
加快交通强省建设。高水平推进“三大通道、四大枢纽、四港融合”建设,形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完善综合运输通道主骨架,推动内畅外联,更优串联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重大战略空间,更好联动省内沿线城市组团发展。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打造杭州、宁波(舟山)国际门户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温州、金华(义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联动发展,推动各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基本建成省域、市域、城区3 个“1 小时交通圈”。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统筹铁轨公水空管邮枢廊。优化客运铁路网,加强与国家高铁网、长三角城际网衔接,加快构建“五纵五横”客运主骨架,实现“市市通高铁”。完善货运铁路网,加强港口后方通道建设,完善大湾区货运通道布局,打通铁路疏港、进企、入园“最后一公里”,基本形成“四纵四横多联”货运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积极推动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优化路网等级结构,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畅通跨省跨区域高速公路通道,积极推进繁忙通道扩容改造,加快低等级路段和待贯通路段改造建设,提升国省道网络化水平。加快建设宁波舟山世界一流强港设施体系,打通省内骨干航道和海河联运主通道瓶颈,加快建设通江达海的千吨级航道网。培育杭州机场国际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机场区域辐射能力,加快金义机场新建和衢州机场迁建项目前期工作,建成投用嘉兴、丽水机场,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以推动空公铁和铁公水联运枢纽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多级综合客货运枢纽体系。培育普惠城乡、畅达国际的邮政快递网。加快推进石油、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智慧交通、绿色低碳交通建设。
建设现代运输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支持我省港口运营主体加大“一带一路”、长江沿线码头投资布局,拓展港口集装箱腹地,大力发展江河海、海公铁联运,发展国际港航高端服务业。打造国际陆港空港开放枢纽,发展高铁货运,培育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推进国际航空货运发展。实施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强化信息港功能。优先利用既有铁路开行通勤列车,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城市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运行速度持续提升。推动都市区轨道交通运营一体化,发展旅客联程联运,推进城乡运输一体融合发展。
现代综合交通重大项目
铁路。加快建设杭绍台、金甬、杭温、湖杭、杭衢、沪苏湖、金建、衢丽(丽松段)等续建项目,有序推进通苏嘉甬、甬舟、沪乍杭、甬台温福、衢丽(衢松段)、温武吉、杭丽、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金华枢纽改造提升工程等新开工项目,谋划推进沪甬、沪舟甬跨海通道和宁杭二通道,加快建设铁路专用线。到2025 年,总里程达5000 公里。
轨道。加快建设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城市轨道交通和温州、台州、金义市域铁路等在建项目,有序推进杭德城际、上海金山至平湖市域铁路、江南水乡旅游线、温州市域铁路S3 线一期、台州市域铁路S2 线等新开工项目,谋划推进嘉兴至枫南、嘉善至西塘等项目。到2025 年,总里程达1300 公里。
5、安徽
加快打造交通强省
着力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全方位推动设施联网优化、服务提质升级,推进各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构建发达高效的快速网、完善顺畅的干线网、广泛便捷的基础网。
建设“轨道上的安徽”。完善加密高速铁路通道布局,加快形成以合肥为中心、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现代高效铁路网,进一步提升安徽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构建江淮城际铁路网,持续扩大快速轨道交通覆盖面。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发展市域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公交化便捷通勤出行。大力推进合肥都市圈轨道交通网建设,构建1小时通勤圈。改造提升普速铁路,加快建设铁路专用线。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积极开展轨道交通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到2025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800公里,铁路网覆盖90%以上县,其中高速铁路网覆盖80%以上县,形成省内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至长三角城市2小时通达、至中部地区城市3小时通达、至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及部分西部城市4小时通达的高铁出行圈。
发展智慧交通。高效集聚整合交通创新要素资源,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手段,打造智慧交通系统,实现运输服务水平提升和管理组织模式创新。应用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智能动车组、城际和市域动车组、旅游新型列车,换代升级普速客车。开展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试点,探索智慧高速公路建设。促进区域船岸港信息互联互通,推动船舶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推进机场远程数字塔台控制管理,建设智慧机场。发展共享交通,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出行服务系统。提升物流运输服务能力,打造智慧货运物流服务网络。
提升综合枢纽功能。优化枢纽空间节点布局,强化枢纽一体化服务功能,提高交通运输组合效率。加强以合肥为中心,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为支撑,其他各市为节点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实现枢纽城市与干线网络一体化衔接。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提高旅客换乘和货物接驳换装效率,重点推进以轨道交通客站、机场为中心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鼓励机场联通轨道交通,重要港口、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等引入铁路专用线,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着力提升枢纽产业集聚辐射能级,推进站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专栏13 交通重大工程
“轨道上的安徽”建设工程。建设安庆—九江、南昌—景德镇—黄山、池州—黄山、宣城—绩溪、合肥—新沂、合肥—南京—上海、合肥—武汉、杭州—临安—绩溪、阜阳—黄冈等高速铁路,滁州—南京、巢湖—马鞍山、淮北—宿州—蚌埠、阜阳—蒙城—宿州(淮北)、六安—安庆、南京—天长—淮安、马鞍山—镇江(扬州)、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合肥—庐江—池州(九华山)—金华、南京—宣城等城际铁路,合肥新桥机场S1线、马鞍山—南京、黄山旅游T1线等市域(郊)铁路,铜陵港、池州港、安庆港、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石台非金属矿等铁路专用线,实施宁芜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合肥、芜湖等城市轨道交通。开展合肥—安康、沿淮、宁杭二通道、黄山—衢州(金华)等高铁,池州—九江、亳州—蒙城—蚌埠、蚌埠—滁州—南京、宿松—望江—石台—宣城等城际铁路,六安—庐江—铜陵—南陵—宣城、铜陵—江北港等普速铁路,九华山中低速磁悬浮旅游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开展安徽北沿江高铁,三洋铁路,滁州—天长—扬州、合肥—芜湖—宣城、亳州—许昌、武汉—黄冈—岳西、安庆—景德镇、宣城—镇江、蒙城—淮南、新桥机场—淮南—蚌埠、庐江—巢湖、淮北—商丘(永城)、池州(九华山)—宣城等城际铁路,合肥—巢湖、合肥—长丰—淮南、合肥—庐江、合肥—六安—金寨、合肥—舒城(万佛湖)、南京—和县、南京—天长、铜陵—枞阳—安庆、萧县—徐州、滁州—乌衣—南京、马鞍山—郑蒲港、马鞍山—博望等市域(郊)铁路,阜六、宿淮铁路、既有沪汉蓉铁路墩义堂站改扩建工程项目研究论证,争取纳入国家规划。支持蚌埠市发展符合实际需要、安全、绿色、经济、便捷的新型轨道交通。
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合肥新桥机场站、芜湖宣州机场站,合肥南、新合肥西、蚌埠南、阜阳西、芜湖北、新安庆西、黄山北、淮北西、宿州西、六安北、滁州等高铁站。
过江通道。推动实施马鞍山慈湖过江通道、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芜湖泰山路长江公铁大桥、芜湖北京路过江隧道、芜湖城南过江隧道、铜陵开发区过江通道、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安庆海口长江公路大桥、望江长江公铁大桥、宿松—彭泽过江通道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