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以前每次跟人说环保问题,大家的感受都不是很深,甚至很多人还觉得欧美国家对环保议题的迷之热情,已经到了“脑子有点那个大病”的程度,否则也不会让哗众取宠的瑞典环保少女成了意见领袖。
但问题是,相比已经有点疯了的环保组织,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又是另一个极端,我们对气候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背后隐藏的巨大社会变革,甚至缺乏基本的敏感度。
事实上,碳中和注定将会成为你今后“衣食住行”变化的关键,它可能会影响你的“吃肉自由”,埋藏着人类下一场技术革命,引领未来50年中国几乎所有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而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意味着,钱的方向,人的方向,教育的方向,以及你未来生活、工作的方向。
它不仅仅是一个环保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还会是一个贸易问题。跟欧洲在碳中和上的野心相比,特朗普和它的贸易战可能都属于小打小闹。
比如2021年7月14日,欧盟就宣布了一个一揽子应对气候变化的提案,其中阶段性的减排数据和目标都已经是老生常谈,反而是一个贸易问题最为惹人关注:方案提出欧盟要在五年后,也就是2026年,正式开始对外征收碳关税。
欧盟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蒂默曼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出席新闻发布会
重建一个WTO?
就在欧盟宣布碳关税提案的两天后,2021年7月16日,中国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
这本身是一个巧合,但又不是一个巧合。
欧盟的碳关税提案,有一个学名叫做“碳边界调整机制”。
什么意思?就是以碳排放权的价格作为世界贸易体系的新边界。你跟它的碳价差不多,那你们之间就不用彼此交碳税,你们就是“一国的”;你比它的碳价低,那你就得补齐差价,它才跟你做生意。
从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碳关税的情况取决于“相对碳价”,那碳价又是怎么定的呢?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定。
欧洲的碳交易市场启动于2005年,至今有欧盟27个国家和英国、冰岛、挪威等加入其中。欧洲碳价近期基本市场徘徊在40-50美元/吨,是全球碳价最高的市场,年成交额在2000亿欧元左右,成交量70-80亿吨,2020年占到了全球交易所成交总额的88%,全球总交易量的78%。这是欧盟提出碳关税最重要的基础。
而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则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13年开始,国内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省市开放了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近两年试点地区的加权平均碳价大约在40-50人民币/吨,成交额在100亿人民币上下。
在此之前,碳关税早就被欧盟提出过很多次,但这是第一次在正式提案中公布方案细则,首批涉及的行业有五个: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这里面中国对欧盟出口最多的是钢铁和铝,体量也不大,按照2019年数据只有60亿欧元左右。但如果觉得欧盟未来不会扩大碳关税的征收范围,那就过分天真了。
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的结盟倾向性很强,中国银保监会就做过一个研究,假定欧盟和G7结成碳关税联盟,共同对中国出口征收碳关税,影响的出口额大约是1.1万亿美元,大概占中国2019年出口总额的40%。
众所周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叫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经济全球化和目前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基础即在于此。重新界定全球关税和贸易的规则,意味着一套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和商贸逻辑,从这个角度来说,欧盟在碳关税上的野心无异于要重建一个WTO。
蚂蚁森林是不是一个阴谋
有市场,自然就有玩家。抛开宏观竞争的层面,单看特斯拉靠卖碳积分已经赚了超过33亿美元,你就知道这个市场的利益有多大。而什么事一旦和钱联系到一起,就会露出一丝肮脏而又诱人的气息,格外适合散布阴谋论。比如局长就曾经收到过私信,问我蚂蚁森林到底是不是阿里的捞钱阴谋?
当然不是。
我见过很多人聊这个事,有说是的有说不是的,但很少有人真能聊明白。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因为核心就三个字:所有权。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础,就是将企业的排放权,视为一种产权,这样碳排放权就变成了一种虚拟商品,然后才有了买卖交易。所以想弄明白你的资产有没有被蚂蚁“私吞”,只要弄清楚整个流程里的所有权问题就好了。
蚂蚁森林这个项目是北京环境交易所(现已更名为“北京绿色交易所”)做的技术支持,环交所的报告里对蚂蚁森林项目的描述,是“将用户日常使用场景纳入到碳减排的模型中,通过公益基金会购买个人碳账户中积累的绿色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植树行为”。
北京环交所报告PPT
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就是蚂蚁森林这套机制的三个部分:
一是评估。
你在蚂蚁的种树攻略里,可以查到“5大项,31小项”获得能量球的方式,每种树也有不同的“能量标价”。这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将你的减排行为转换成你的碳资产(能量球),二是确定你的碳资产的价值,也就是多少能量球=1棵树。
二是交易。
当你点击“种树选项”,其实并不是直接将能量球兑换成了树。能量球其实是被公益基金会买走了。但这笔“钱”没有打到你的账上,蚂蚁或慈善基金会作为代管方,拿着这个钱去买了树,再帮你把树拉到阿拉善给种了下去。
表面上是你拿能量球换了树,实际上操作的流程是你拿能量球换了钱,钱再换了树。
三是捐赠。
截止到上面两步,不管是能量球的所有权,还是树的所有权,理论上都还在你的手里。所以最后一步,是捐赠——捐给国家。
能量球是你的,能量球换来的树是国家的,蚂蚁提供平台渠道,促成交易,出钱得名,其实从头到尾都没什么搞阴谋的空间。至于有人说这些能量球攒起来,等以后碳交易市场对个人开放了,就可以换很多钱……只能说大家的想象力是真的很丰富。
一是碳市场不是天然互通的。就像你在A股开户不可能去买美股的股票一样,市场本身是有边界的,这些能量球只是支付宝承认的碳资产,并不是国家承认的碳资产。蚂蚁做了你还能换树,蚂蚁不做你只能换个寂寞。
二是正规碳市场交易的排放权是以吨计的,目前中国的碳价大约在40-50元/吨;欧洲的碳价大约在50欧元/吨;1吨=1000千克=1000000克。打开支付宝看看你攒了5年的历史能量,就算有天账户还真就直接互通了,普通人也别指望这个发财……
但阿里做蚂蚁森林,真就是花大钱做公益求个名声吗?
那就更不是了。
其一,它未必真的花了大钱;其二,狼行千里吃肉,商业公司下大力气做产品,要说没有利益诉求,纯属胡扯。
阿里在蚂蚁森林上的获利点主要有三个:
一是图个日活,争夺用户的时间和精力,增加用户粘性,提高App打开率和打开频次;
二是图名,碳是用户省的,树是公益基金会对接的,蚂蚁森林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平台,打通渠道,这个体系的构建是最难的,但要论实际付出的资金成本,其实并不算高,但宣传和科普效果极佳,你花一万倍的钱去买广告都未必有此奇效。
三是图一个经验——蚂蚁森林的初衷,还是一个金融产品。根据蚂蚁森林产品经理祖望的回忆,这个项目诞生于公司推动绿色金融的战略,最初只有一个“碳账户”的按钮,初衷是试验和探索一套能够使个人参与进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机制。种树是项目组为了让一切更加“互联网”才玩出的花活。
个人的碳排放交易短时间内都不会开放,但一旦开放,在这方面有经验的蚂蚁金服对于政府来说,就是最合适的系统合作开发伙伴;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早就用惯了不用换的渠道入口;对于市场来说,它就是最有竞争力的企业,甚至很容易构建出一个碳排放的线上交易所。这背后可以想象的利润空间是以亿级计的。
所以与其说蚂蚁森林是一个阴谋,我更愿称之为一场“阳谋”。
只要吃相不难看,赚钱嘛,不寒碜。
“碳中和”将如何颠覆我们的生活
蚂蚁森林固然有可能成为中国老百姓接触碳交易市场的一个入口,但就目前来说,它依然只是一个阿里用来增加支付宝DAU的小程序游戏而已。相比于碳中和对生活真正的影响力,无异于一滴水和太平洋之间的差距。
就拿我们前面说过的贸易问题来说,如果欧盟的野心是想要重建一个WTO,那我希望你回顾一下自己20年前的生活——这就是贸易问题对中国人最切身的影响。
2020年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即后来所说的“双碳”战略。
局长以前和人聊宏观政策,最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系大了。
政策具有传导性,就比如从这个双碳战略里,你就几乎能窥见未来50年中国几乎所有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意味着,钱的方向,人的方向,教育的方向,以及你未来生活、工作的方向。
比如局长以前讲过光伏,也讲过宁德时代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三个加起来,其实就是发电——储电——用电,一个典型的全链条的能源替代和减排方案。
往大了说,是环境问题在背后推动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从油到电的新能源革命。往小了说,局长以前讲过的那些公司,隆基股份、宁德时代、蔚来小鹏理想的诞生与发展,以及这些公司创造的就业岗位,都和“碳中和”的大方针分不开。
拿建筑业和房地产来说,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数据,中国碳排放前三名的分别是:发电和供热行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占比23.2%。如果以产业为划分标准,那仅建筑业的碳排放,就会占到所有产业的52.9%。
这意味着,想要把碳排放量减下来,环保建筑、节能建筑的需求将是不可回避的。以后你们买房可能不光要看厨房厕所漏不漏水,可能还要看客厅卧室省不省电,整栋建筑是不是零碳建筑,否则有可能要交别人十倍的物业费。
甚至你吃个肉,都有人在研究人造肉。因为畜牧业和渔业的碳排放总额,占到每年农业碳排放总额的31%,如果将来把这一部分纳入到温室气体监管之中,就意味着农民都得有排放指标才能养牛养猪,自己指标不够就得去买,成本迅速飙升到马上吞噬你的“吃肉自由”。
比如牛肉就肯定是涨价重灾区,以前50块钱一斤,一旦纳入碳排监管,可能要200块、300块一斤;牛奶80块200毫升,别说没有吃肉自由,喝奶的自由都没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去研究人造肉、燕麦奶,因为植物蛋白的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约是牛肉的一百七十分之一。
这个系数对于牛肉来说,就是170倍的生产成本;对于豌豆来说,那就是170倍的利润空间。
就连各种虚拟货币挖矿未来在中国的前景,都和碳中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根据《经济学人》数据,2019年全球挖矿的耗电量是全球总耗电量的千分之一,而全球挖矿产业目前有70%在中国,如果不加控制,中国每年在比特币挖矿上消耗的能源,将会在未来几年达到意大利或沙特整个国家的耗电量,对应碳排放将高达1.3亿吨。即便不出于金融考量,仅仅出于碳排放的考量,未来挖矿产业在中国也必定面临越来越强的监管压力。
在货币问题上局长以前还讲过目前国际货币的美元-石油体系,美国就是因为掌握了石油作为锚定物,才确立了美元的核心地位;但这个锚定物不是不会变的,按照各国对碳排放总量的关注程度,很难说下一个锚定物是不是碳。
“碳中和”会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顶层设计,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着指示性的意义。有些产业可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有些则全新的产业和赛道则会被创造出来,深刻地改变我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所以永远不要以为政策离你很远,事实是生活中从不缺少政策影响,只是你缺少发现政策影响的眼睛。
中国掀起的全球革命
关于引领人类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是什么,世界上已经争论了很久。
有人说是5G,有人说是基因工程,有人说是区块链,但在中国宣布承诺2060年碳中和之后,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大:人类的下一次技术革命,将会由环保需求推动。
这个声音也很好理解,因为真正决定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命运的,往往是“能源革命”。比如美国的崛起,就和它所打造的“原油体系”有极高的相关性。这个体系的核心是石油公司——输油管道体系——汽车消费的链条,而基于美国的石油霸权,最终诞生了石油美元的全球货币体系。
而在碳中和的大方针指导下,对应能源——输送——消费的逻辑,中国正在做的是一个全新的能源体系:光伏/风电——特高压输电——新能源汽车。
中国愿意做出我们的承诺,并不是像很多国外的政客一样,是在玩政治游戏。而是在国家发展的层面,看到了时代的机遇,而且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比如发电领域。众所周知,新能源发电的难点就在于不稳定,今天有太阳,我就有电用,明天没太阳了,那就一点电都没有。无论是风能、水电、太阳能,都有这个问题。这就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持来解决。
一是储能,就是在太阳能充足的时候,把发好的电存起来,等没有太阳的时候再用。这就是电池行业。
二是统筹协调能力,需要对一个多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不断动态调整每一种发电来源的比例。今天风儿比较喧嚣,风能占比就高一点,火电厂就少开几台机器。这就需求一个有极强的资源调配能力的国家电网。这刚好是中国的看家本领,全世界没有其他国家能做到。
中国在碳排放领域做出的承诺,倒逼了我们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而中国的技术发展,又在倒逼全球其他国家也加大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这无疑已经拉开了一场全球革命的序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