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元:中国制造业的挑战与希望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21-09-23 18:43   来源:网络

01 理性看待中国制造的现状 每当讨论国内经济发展和大国崛起的时候,都离不开中国制造这个话题,因为“中国制造”是真正支撑国民经济的“脊梁”,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中国制造和德美日制造比较起来,到底处于什么

01 理性看待中国制造的现状

每当讨论国内经济发展和大国崛起的时候,都离不开中国制造这个话题,因为“中国制造”是真正支撑国民经济的“脊梁”,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中国制造和德美日制造比较起来,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针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各有看法。但是如果仅仅以规模论英雄的话,毫无疑问,我们是世界第一。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件十分令人欣慰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客观数据出发,对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地位进行判断。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美国一个也没有,比较虚弱;中国有七个,十分健壮。中美贸易额,2021年上半年美国出口中国879亿美元,中国出口美国是2528亿美元,差距巨大。美国制造占GDP的份额是10%多一点,相对虚弱;中国制造约占29%,相对健康。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美国逐年下滑,老态尽显;中国持续增长,朝气蓬勃。最近,又有报道说,中国的装备制造出口额首次超过传统装备制造大国德国……

当然,制造业竞争不能光以规模论,更不能“一大遮百丑”。我们应该从其他更多的维度出发,思考中国制造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软件和高端芯片等领域落后于世界,甚至被发达国家“卡脖子”。又比如,许多精密装备和工作母机、许多特殊材料和元器件,需要进口。而且,从总体上看,中国制造的附加价值依然偏低,特别是人均附加价值,较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制造要低出一大截。所以,中国制造的现状是,既有产业规模上的喜,也有发展质量上的忧。

为了更形象地认识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存在的不足,可以把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竞争比作一次占山头游戏。游戏的双方是中方和外方,游戏的目标是要争夺一片很大的山头阵地。各行各业可以比作是通向山顶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堡垒,这些堡垒依据行业难度不同,依次分布在这座大山的不同位置上。纺织、制衣等传统低附加价值的产业,是处在山脚附近的堡垒。软件、芯片等高附加价值产业是处在山顶及附近的堡垒。可以把企业比作是参与游戏的战士,产品和服务可以比作是游戏装备。游戏初始条件是,山上的所有堡垒都是由德美日等国制造把持的。

然后,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从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制造从山脚稳扎稳打,不仅采取低成本等策略,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堡垒,还时不时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协同,攻下了不少重点堡垒。时至今日,极目望去,在通向山顶的路上,到处都有奋发向上的中国企业,而且志在必得。现在的情况是,竞争已经蔓延到半山腰及以上部分的堡垒。看到漫山遍野的中国制造,守在山顶几个核心堡垒的德美日等国,焦虑和恐惧油然而生。

美国频频出手打压中国企业,拉“黑名单”“卡脖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最后一搏。如此这般无底线竞争,就是出于对中国制造迅猛发展的无奈、焦虑和恐惧。

02 积极思考中国制造的未来

当前,中国制造与德美日制造的竞争,已经开始集中在几个重点领域,如软件、芯片、特殊材料和精密装备等。在中美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很多人抱怨,中国企业怎么没有未雨绸缪,怎么没有在这些领域早做布局、早下功夫等。其实,这是不懂产业竞争规律的表现。高考做题目也是一样,从简单的题目做起,把难题留在最后,是理性甚至是不得已的选择,所以抱怨大可不必。

但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看,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直面困难,需要产业界人士卧薪尝胆、集结力量继续追赶德美日制造的时期。针对这些领域的追赶,我们进行以下简单的分析。

第一是软件产业,在这方面美国企业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软件产业形成垄断优势,有诸多因素的加持。美国人创新力强,有先发优势;西方发达国家本是一家,在竞争中美国可以施加政治、经济双重影响;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里人口最多,容易形成生态。其实,软件最大的门槛,不是开发,而是生态。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惰性,那就是,世界上已经形成生态的软件,就不必冒风险花钱去再开发一套。即使你眼光独到,开发出来一套看起来与既有系统差不多的软件,如果不能吸引大家使用,这样的软件就会被束之高阁。

当然,在生态建设方面会遇到不少挑战,特别是要挑战现有生态格局是有很大难度的。在这方面,华为的鸿蒙正在积极尝试,只要鸿蒙成功,就会对软件产业的竞争吹响“冲锋号”。、第二是芯片产业,也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了优势。最近几年这个问题议论得比较多,特别是美国打压华为之后,各路专家、媒体给我们一般人做了很好的科普。我们的芯片产业需要解决诸如光刻机等加工装备、光刻胶等特殊材料、加工工艺(经验累积)以及芯片设计软件等多个问题。其中,光刻机的突破应该是难点,原因是光刻机属于光机电一体化产品,要做好这类产品,需要在加工工艺、装配工艺和精细化管理方面不断打磨、长期积累。有人放言:把所有零部件和图纸都给你,你都做不出来。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有事实依据的。所以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而要卧薪尝胆,脚踏实地。当然,如果能够颠覆既有芯片生产的大逻辑,实现弯道超车,那当然是好,但这只是探索的一个方向而已。

华为的鸿蒙只要成功,就会对软件产业的竞争吹响“冲锋号”

第三是特殊材料,这一领域日本企业占据优势。我本人在日本攻读材料学科博士学位,对材料科学有一些粗浅的了解。所以我认为,特殊材料相比其他几个领域,突破起来会相对简单一些。特殊材料属于比较靠近基础科学研究的部分,具体表现为实验型创新的内容较多,只要有很多人参与,通过大量实验不断试错,就有可能获得更优的材料配方、更优的加工条件等。比如,高温超导材料,原来是日本的强项,但是现在中国应该已经领先日本。前些年热炒的圆珠笔芯用第四是精密装备,这一领域德国等欧洲企业占有优势,日本也不错。我们有许多客户,都需要用到各种工作母机,大家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德国装备精度高,可靠性、耐用性好。装备制造之所以德国最强、日本次之,原因是装备制造需要经验的不断累积,更需要工艺和技术的持续改良,工匠精神很重要。德国、日本应该是世界上最具工匠精神的两个国家,也就是说,优秀的装备一定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工匠的打磨,基本上没有捷径可走。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制造还有很多的不足,我同意这种观点。但所有不足都不会影响我们对中国制造美好未来的展望。这种信心来源于对“中国制造”生存环境的几个重要判断:第一个是最强的产业链生态,配套效率极高。未来几十年内,估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建立起这样一个完整高效的产业链。第二个是工程师红利、管理者红利和奋斗者红利等依然强劲,世界上很难有国家能够积累如此高能的人才队伍。第三个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而且还在持续成长的单一市场,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规模效应。第四个是国内有内陆纵深衍生出来的产业梯度转移效应,可以延缓甚至打断离开中国的大规模产业转移。

总之,“中国制造”将有机会获得一个相当长的升级、转型、创新与突破的时间周期,假以时日,“中国制造”必将走向一个令所有对手难以企及的高度。

03 如何用精细化管理不断升级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该如何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升级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还有一个共性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精细化管理。

先来看一个行业发展案例吧,如果用心观察的话,大家可能会发现,复印机等办公自动化产品基本都是日本品牌,即便不是日本品牌(如HP等),其产品也是日本企业做的。

美国施乐发明了复印机技术,就连施乐品牌也被日本企业买下了。欧洲人也曾经做过复印机,后来也不做了,数个品牌被日本企业收购了。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就有国家级研究机构一直研究复印机技术。

经过多年的大浪淘沙,佳能、理光和富士施乐最终成了这个行业的巨头,一直占据着世界前三的位置。

在过去四十年时间里,“中国制造”获得了飞速发展,诸如家电、通信等多个领域,还实现了对日本制造的超越,唯独在包括复印机在内的办公自动化产业领域一直无能为力。难道是国内企业看不上这个行业,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事实是想做却做不了。

从1991年开始,我在理光深圳公司服务十年。记得在当时,有一款技术十分成熟的FT4490型复印机,除了在深圳工厂生产以外,理光还把它授权给桂林理光生产。以同样的技术与设备,深圳工厂的效率是桂林工厂的数倍不说,产品直通率和质量可靠性更是相差多倍。最后,市场给出了残酷的答案,经销商拒绝销售桂林理光产品。

通过亲身经历,加上多年的顾问经验和缜密思考,我得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那就是:之所以全世界只有日本企业能做复印机,而其他国家企业却做不了,或做不长久,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为此,我提出了“管理密集”这样一个新概念,并以此来揭示管理技术之于制造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希望人们能够从战略高度出发,思考管理技术提升问题,并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产业门类是复杂多样的,为了分析不同产业对资源依赖程度的强弱以及不同产业门类的竞争特点,人们总结出了许多相关的定义。把装配、制衣等使用劳动力较多的产业,称之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把芯片制造、装备制造等对核心技术或工艺依赖较高的产业,称之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把钢铁制造、大化工等对资金依赖较高的产业,称之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把计算机软件开发、互联网技术等对知识依赖较高的产业,称之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而有一些产业门类,产品制造过程伴随着精细复杂的管理,管理不善会带来致命问题,我们把这样的生产制造过程定义为管理密集,而这些产业门类,就可以称之为管理密集型产业。可见,复印机等办公自动化产业就属于典型的“管理密集型”产业。

通过进一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复印机等大多是“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其光源照射、机械传动、电力传输和信号处理等需要精密高效协同,才能完成其正确的动作和功能。最近几年备受瞩目的光刻机和复印机一样,属于高度的“管理密集型”产业。而且,这类产品的使用条件很特殊,需要在高速运动中保持精度和可靠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汽车产业也属于管理密集型产业,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精益生产方式之所以起源于汽车产业,也是有道理的。当然,更多产品制造过程介于管理密集和非管理密集之间,制造管理技术在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中国高铁的成功,从一个方面让人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希望

丰田、本田等日本汽车企业的持续成功,通用、福特等美国汽车企业的日益没落,都说明一个道理:重视并精于管理技术的日本企业,更能够在管理密集型行业里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日本企业在精细化管理和研发、制造过程管控方面确实比较优秀,值得我们学习。而且这种学习需要长期坚持,不能因为中国制造在某些领域超越了日本制造,就骄傲自满、有所松懈。

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管理技术,以提升中国制造管理水平呢?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个是标准化管理技术运用。所谓标准化管理技术,就是管控4M1E(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环境Environment)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根据我对中国企业的了解,我们在这方面还做得还很不够,多数时候空有形式,缺乏有效的、便于员工执行的内容作为支撑。

第二个是创新改善管理技术运用。所谓创新改善管理技术,就是通过活用各种创新改善工具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寻找更好管控4M1E的方法,以此改良产品和工作的质量、降低产品和工作的成本、提升系统的速度和效益。学习精益管理思想,推动精益改善实践,就是要发动企业全体员工一起来做这件事。

第三个是动机激发管理技术运用。动机激发管理技术是用来营造改善氛围、建设革新文化方式、方法的总称。许多卓越企业都能够自觉地通过营造浓厚的改善氛围来激发员工的改善动机,建设生生不息的改善文化。如果员工缺乏动机,纵有再好的标准化管理技术和创新改善管理技术,员工不用,一切归零。

总之,“中国制造”除了产品和技术上的突破之外,还需要管理技术的加持。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