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第二大支流,在其西畔,伫立着我国装载机的拓荒者——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
1958年,柳工在艰苦奋斗中诞生,六十余载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柳工走向全球发展,海外业务在十余年中高歌猛进,在技术上大胆创新、追求卓越,成为全球工程机械15强企业,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示范旗帜”。
近日,广西柳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光安接受国新基金新媒体专访,讲述新体制、新机遇下,柳工的选择。
以下是广西柳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光安接受「国新基金新媒体」的采访实录。
[ 关于柳工 ]
“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的工程机械产品和服务”
Q
1958年创立至今的60多年间,柳工始终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佼佼者,逐渐领跑行业,在这期间给您印象最深刻的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是什么呢?
曾光安:起步于新中国初创时期的柳工是中国装载机的拓荒者。1958年上海华东钢铁厂为了支援西南部经济建设,抽调了一部分人员和设备到了广西柳州,在柳江河西的一片荒地中打下柳工的第一个根基。1966年,中国第一台国家颁发证书的轮式装载机在柳工诞生,开启了柳工崭新的发展篇章。80年代后期,柳工通过技术引进、上市,以及与国际先进企业合资等方式,使得装载机不断成长壮大。1993年,柳工股票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和广西第一家上市公司。2000年以后柳工开启“东进”“北上”征程,实现跨域经营和产品线扩宽,开始生产压路机,而后拓展到挖掘机、叉车、小型建筑设备、起重机、推土机、矿用卡车等等,到现在已拥有19条整机产品线,六大类33种工程机械产品。
新世纪以来,柳工发展的关键节点还包括2002年4月柳工月产899台装载机的历史性突破,开启了柳工新世纪以来的业务奋进之旅。随着当年董事会提出建设“开放的国际化柳工”战略构想,柳工全球业务在十余年间高歌猛进,2015到2017年期间柳工每年销售收入的30%以上来自海外市场。
近年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当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是自1958年柳工创建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全体柳工奋斗者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经历了2014年以来对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的不断探索,2019年公司明确以混改为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成功引入招商局资本、双百基金等七家高质量战略投资者,共募集资金34.15亿元,为柳工在混改后形成新环境、新机制、新资源和新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Q
从1966年推出第一台轮式装载机开始,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如今柳工已拥有19条不同产品线,现在核心产品系列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在逐代更新的过程中,“变”与“不变”分别是什么?
曾光安:柳工紧紧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聚焦科技创新下好“先手棋”,以新产品、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打造柳工核心竞争力。
柳工19条产品线已形成土石方工程和施工建设项目的全面解决方案,还包括针对细分市场的矿山机械和现代农业机械。这其中,土石方工程机械综合实力最强,预应力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土石方产品方面,我们拥有唯一的国家级“土石方工程机械研究中心”。土石方设备中的两大核心产品装载机、挖掘机的市场地位日益突出,其中装载机市场领先优势不断扩大,挖掘机市场份额逐年提升,稳居国内品牌前列。柳工8128H装载机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代表国内行业最高技术的最大型装载机,继美国瑞典日本之后,中国成为第四个拥有12吨铲装载荷轮式装载机的国家,打破了国外品牌对大吨位铲运设备的垄断。预应力技术及产品方面,“超深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成套施工装备与技术研发及应用”“500米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项目”和“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分别荣获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柳工旗下的预应力行业翘楚欧维姆公司参与了“天眼”、港珠澳大桥等国家超级工程,刷新多项世界纪录。
在柳工的研发创新实践中,“变”的是对技术、市场和客户要求的不断满足。我们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在无人驾驶、智能铲装、远程遥控等领域实现突破。2019年柳工率先发布全国首台商用5G智能铲装遥控装载机;2020年柳工发布智能铲装装载机、智能遥控装载机和无人驾驶压路机,领先同行推向市场。我们响应国家“十四五”战略和“双碳”要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发展规划,全力支持产品在节能环保方面的高质量提升。例如,自主研发的856E-MAX电动装载机相比传统燃油车,客户使用成本可降低三分之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3吨/年,斩获“2021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技术创新金奖”,已强势助力川藏铁路、青岛海底隧道、绿色港口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
“不变”的是长期持续的研发资源投入。柳工近五年主营业务收入近1000亿元,五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30亿元,持续保持3%以上的研发投入强度,2020年达到3.2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56.64%。
Q
如今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什么样的一个局面,国际格局是怎样的?柳工在其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
曾光安:总的来说,2000-2010年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高速增长的机会时代,呈直线上升形态;2011-2019年则是行业调整洗牌时期,呈V字型走势。我个人预测2020-2030年行业将会进入波动时代,市场需求将进一步专业化细分,逐步向欧美市场的特征演进,同时又具备中国特色。从全球行业格局来看,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为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市场,行业20强也均来自这几个区域,而中国市场及中国企业扮演的角色已经逐步接近舞台中央。根据2005-2024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市场分析和预测,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工程机械销量最大的市场;相比2004年,全球50强中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全球销售收入占比在过去的16年中增长了近10倍。
展望未来,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供应链重组势在必行,对传统技术供应链的整合和新技术供应链的掌控将成为竞争的重点。与此同时,技术将成为行业洗牌的关键因素,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新能源、5G技术应用等将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柳工作为中国工程机械前四强,属于行业集中度提高的受益者之一,从研发创新角度来说,我们牢牢把握了行业技术和市场未来发展的脉搏。
Q
如何理解“一切卓越设备,都只为客户的需求而存在”这句话?
曾光安:对于柳工来说,公司内部一直坚持的是内涵一致的“坚持市场和客户导向”的表述。我们从研发做起,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是将产品经理体系融入研发流程。各产品线的产品经理及时把市场行情、客户需求传递给研发部门,以市场引导产品开发。另外就是坚持细分市场开发。5年来,柳工成功开发20多个细分领域,促进产品定制化,满足客户独特需求,同时也激发研发团队的自主创新能力。柳工是国际化的企业,所以对海外市场产品适应性研究也格外关注。针对客户需求和政策环境迥异的各国市场,每进入一个国家时提前在产品适应性和法规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在产品设计上严格遵守各国法律对产品的限制规定,向市场销售符合各国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Q
柳工在工程机械行业的“护城河”是什么?下一个创新突破点或方向又是什么?
曾光安:柳工已深耕工程机械市场领域 60 余年,公司始终坚持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的工程机械产品和服务”为使命,不断地在产品线拓展、新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发展、品牌打造、国际化经营、经营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筑起强大的“护城河”。
一是公司构建了丰富的工程机械产品线。装载机、挖掘机均是“量大面广”的品类。而这当中柳工被誉为土方机械强者和龙头;
二是公司始终保持卓越的研发创新能力。拥有中国土方机械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制定我国土方机械的国家标准提供支持和服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工程建设智能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国家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CNAS)检测中心;
三是公司领先的核心零部件产品体系。先后与德国采埃孚公司、美国康明斯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研发和生产具有技术和质量优势的传动系统产品和柴油发动机产品,使得公司始终能够领先于竞争对手推出更先进技术和更高质量的产品,确保差异化竞争力;
四是深度拓展国际化业务。经过近二十年的境外开拓经营已进入深度国际化阶段。柳工海外业务基本覆盖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沿线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与国家的对外发展战略高度匹配;
五是柳工是全球行业客户认可的品牌形象。通过卓越产品与服务品质的打造,导入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与世界一流的零部件企业合作等,公司塑造了具有优良口碑的世界级品牌;
六是公司的国际化管理团队经验丰富。柳工是行业唯一获得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表彰的“四好”领导班子企业。公司凝聚了从核心领导、高层团队到一大批海内外具有公司治理理念、国际化视野、全球工作经验和全球化运营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团队。
面对“十四五”以及更长的未来,作为中国工程机械领军制造商,都有进一步成为全球工程机械领军企业的雄心。对于柳工而言,我们认为,实施“全面国际化、全面解决方案、全面智能化”战略是柳工作为中国工程机械前列企业走向世界,走在全球产业前沿的必然选择。此外,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柳工还将在新的历史阶段,做出更多元的业务布局。重点发展矿山机械、农业机械、后市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在智能化、新能源、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领域的应用研发。
Q
柳工如今已走过六十余个年头,朝着“百年企业”飞速奔跑,您觉得和创业初期相比,公司现在所处的阶段在各方面有哪些明显的转变呢?
曾光安:1966年柳工人克服一无技术、二无经验的困难,试制成功第一台轮式装载机Z435,掀开了我国装载机自主研发的新篇章。此后历经风雨沧桑,由弱到强,由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柳工的身躯不断坚实。现在的柳工克服了地处西南边陲、资源条件不出众等劣势,成为一家研发强、产品多、市场广的企业。但是在过去63年中我们一直靠自身的盈利积累来发展,资本增长缓慢,导致当前在竞争中,资本实力不足。而当今工程机械行业的全球市场竞争态势愈加明显,要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需要更多资源和机制来支持全球投资和运营。过去的柳工一直是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我们的自身实践已经证明了敢于创新和开放包容如何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因此,我们在近两年来发力混改引入战投,混改另一个主要目的是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展望混改后的转变,最根本的就是柳工主体公司由一个股东的治理管理变化为多元化的股东治理管理,体制机制都将发生巨大的改革变化,因此带来的内部挑战之一是多元化股东能否形成合力的合作挑战:一方面多元化股东结构给公司带来多方位的资源和支持;另一方面新股东对公司业绩、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型升级和中长期发展等方面也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格局下,公司管理层及全体员工要与股东一起形成共识,战略目标要清晰、改革发展意识要增强、管理能力要进一步提升。挑战之二是各级人员能否接受改革带来的利益冲突:公司将推行多项内部机制改革,给骨干管理人员和各级员工也会带来新旧机制转换过程中的阵痛和利益冲突。要充分发动员工积极参与改革,在新的体制机制中重新定位自身,与公司一道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并达到目标。
Q
您觉得如今限制工程机械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是什么?打破这一局面您预计需要多久?
曾光安:决定工程机械业内企业的产业地位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在于技术、供应链以及包括营销、后市场在内的综合竞争力。传统技术的成熟和新技术是行业洗牌的关键动因,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新能源等新技术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未来十年甚至更短时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必须加快在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新能源等新技术的应用研发,并进一步提升传统技术价值链(机械、液压、电子等)的竞争力,形成我们赶超全球一流行业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不缺乏发展空间和希望,我们需要的是坚韧的信念、长远的战略以及理性的行动。
Q
柳工在艰苦奋斗中形成的“899”精神是如何与本次国改办实施的双百行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行有效传承和发扬的?
曾光安:跟“899”精神有关的故事发生在2002年。当时,国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正在不断唤醒沉睡的基建市场。尽管行业竞争还很严峻,但柳工高层领导通过大量的调研走访,预感到市场即将迎来一次井喷,仅柳工的装载机全年需求量就可能达到6000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能,别说错失增长,连装载机市场第一的位置都不保。因此,柳工历史上又一次重要变革开始了——要在2002年的4月份一个月内实现从月产400台提升到900台——为了照顾大家“情绪”,最后把目标定为899台。简单数字提升的背后是制造系统的大动员大改造、供应链系统的紧密协调协作,以及公司运营管理系统的“战役式”支持,甚至包括了企业宣传系统的全员发动。2002年4月29日,柳工提前成功下线第899台装载机,这就是柳工历史上著名的“决战899”,由此形成柳工”899“精神。
“899”精神当中凝聚了柳工的一次提速过程,这其中更重要的是领导者和所有员工的思想行为意识上的加速。“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899”精神告诉我们,如果企业整体没有一种执著的信念,没有一种无畏的冲锋精神,那么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
从传承“899”精神来说,改革也就是要直面困难,勇于创新。柳工作为双百企业,在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过程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的“要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我们统筹三年改革行动方案中的各项改革任务,着重抓改革痛点、注重解决问题和落实工作。柳工集团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制定了33项任务、103项具体改革措施,既有以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的重点任务,也有完善法人治理、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必然选项,还有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最后一公里”的改革动作,通过“抓难点、补短板、促落实、求实效”等指导方针,目前改革措施完成率已接近70%,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在2022年上半年,提前完成柳工集团三年改革行动方案中的全面任务。接下来还有几场改革重点攻坚战包括经理人员任期制契约化、激励体系完善、子公司科改行动落地完成等,贯彻“899”精神,相信任何改革任务“没有干不成,只有想不到”。
Q
未来公司将如何通过改革手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工提到的“把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
曾光安: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工考察时提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继续下功夫。”柳工认真学习领会这一要求并快速落实实施方案。
在总体思路上,坚定实施“全面国际化、全面解决方案、全面智能化”战略,以改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
在目标设定上,要打造数一数二产品线,实现有盈利性的高增长,全力以赴实现2025年营业收入500亿元、工程机械业务进入全球前十强等战略目标。
在实施手段上,一是持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研发体系、制造系统、供应链系统、国内营销、国际业务、薪酬与激励以及公司治理等12项改革,通过改革激发活力;二是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强化工程机械的全球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推进全球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深度实施国际化战略,从而营造全方位开放发展,高水平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柳工国际化成果。
【结缘国新】
“构建合作平台,多方赋能助力”
Q
能否讲述一下国新基金和柳工之间结缘的故事?
曾光安:2018年柳工集团入选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企业,开始进入国新的视野。2019年初,柳工集团明确了以引入高质量战略投资者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点的重大改革举措,着手制订混改实施方案,在当年10月方案获得广西国资委批复同意后,国新旗下的国改双百基金作为首家投资者积极与柳工对接战投入股事宜,也打开了柳工混改团队的改革思路和视野。2020年5月和9月,我本人带着混改团队两次与双百基金高层领导及项目团队在北京见面洽谈,从“一见如故”到“相知相融”,可以说,双方都互相高度认同。接下来的尽职调查、挂摘牌和入股流程中,双百基金也展现了充分的理解和大局观,从而在2020年12月,与其他六家投资者共同与柳工签约。我在签约仪式讲话中提到,双百基金是此次柳工集团混改成功的“定海神针”,实不为过。
Q
除了资金以外,国新基金对柳工集团还有哪些方面的帮助让您印象深刻?
曾光安: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国新基金对于实体企业的理解,我们也接触了很多投资公司,但因为行业领域不一样,有时对设备是很难达成共识的,因为设备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效果的行业。
很多基金是不愿意投设备行业的,但在跟国新基金沟通过程中就发现,国新基金不仅对于实体经济很理解,而且对于设备、行业特点也相当了解,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和国新的沟通几乎是无障碍,我们在一些发展规划、战略规划方面跟国新沟通起来特别流畅,这一点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 寄语青年 ]
“追求卓越,不断突破”
Q
请对今天的青年人说一段寄语。
曾光安:我想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人生中七段经历而形成的感悟和总结来启示青年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运用知识的人,要怎样才能不断突破?
德鲁克的答案是,通过做一些相当简单的事情:第一,树立自己的目标或理想;第二,不甘平庸,在工作中恪守自己的标准,追求完美;第三,把持续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第四,养成定期回顾与计划的工作习惯;第五,工作、职务或职位有变,必须把新工作、新职务或新职位的要求想清楚、做好;第六,坚持进行绩效评估。发现自己的长处,哪方面需要提高、改变和学习,哪些是自己不擅长的,应该让别人去做;第七,只有改变了别人生活的东西才是值得纪念的,要让自己更具影响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