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
以登顶精神为指引,锚定“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方向,持续加强数字经济工程技术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育,涵养出既精通本行业专业技能,又掌握数字技能的“数字工匠”和新型卓越工程师,这便是徐工给出的答卷。
第四届智能制造大赛比赛现场
“智能制造”呼唤“数字工匠”。“四两拨千斤”的数字技能+“千万锤成一器”的工匠精神,双重加持下迸发出了“1+1>2”的效果。
而徐工挖机新鲜出炉的冠军申梓煜、许化龙,正是徐工在“智造4.0”战略规划下,打造新时代“数字工匠”大军的缩影。
申梓煜、许化龙在进行数字化实训
雏鹰育苗
培养“数字化应用型”人才
徐工锚准绿色制造、数字化等发展方向,大力培养新型人才梯队。在“1+2+6”三层次渐进式岗位培训中脱颖而出的申梓煜,便被纳入高技能人才第三梯队的培养队伍之中,入职不到2年便成为了“马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重点培养对象。
申梓煜操控加工中心设备
许化龙则在技术人员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机制下,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机加工工艺师。得益于公司大力发展的智造4.0工厂建设,对智能制造有着浓厚兴趣的他钻研探索,研发出了反变形控制“波浪铣”加工工艺、改进自动化工装等20余套,不断满足数字化发展需求。
许化龙检查自动化工装
雏鹰起飞
“‘胜负欲’是最强的动力”
徐工创新思路,打造特色技能竞赛组织模式,组建标准化竞赛训练管理团队,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当收到参加第四届智能制造大赛通知的时候,申梓煜和许化龙双双笃定:“我们的机会来了!”一个操作工,一个工艺师,实操和技术的碰撞,擦出了耀眼火花。
申梓煜、许化龙配合工作
面对全新的智能制造赛项,两名“初生牛犊”胜负欲爆棚,主动跟导师要求最后一场训练,利用晚上的时间多练1场。双人赛对配合默契程度要求很高,他们每天训练结束后都要“找后账”,经过几十轮的调整,终于做到了“双人合一”。
寒冷的冬夜、无数次的练习、厚厚的3个笔记本,以及两人心里沉甸甸的信念,最终换来了以省赛第一名的成绩强势入围国赛。
申梓煜、许化龙正在认真训练
鹰击长空
新一代“数字工匠”缔造智能制造“先锋军”
面对高手如云的决赛,申梓煜和许化龙又化身教练口中“爱较真、认死理”的倔牛,在疫情突发、决赛推迟的情况下,仍坚持每日进行模拟竞赛。
申梓煜正在模拟训练
因为疫情无法去训练场地,申梓煜便利用晚上去技校加练类似设备的操作,1周时间就用废了30多把钻头与丝锥,磨破了20双手套。而许化龙则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苦练visi软件,硬是将模具设计时间从刚开始的3、4个小时,缩短到了40分钟。
申梓煜、许化龙在讨论赛项细节
40多支队伍同台竞争,面对繁复的决赛项目和紧迫的比赛时间,申梓煜和许化龙制定了针对性“战术取舍”,连续5个小时的比赛中他们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零失误完成了比赛项目。
拿到冠军的那一刻,两人热泪盈眶,“憋着心里那股劲儿,满场找教练和其他的伙伴,大家紧紧抱在一起,圆梦了!”
申梓煜、许化龙夺冠
心潮澎湃之后,两位冠军带着年轻人的傲气,坦言拿到冠军“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尽自己所能做到了最好!”意气风发的背后,是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自信。“冠军只是我人生中一项荣誉,徐工的智能制造才是我更广阔的舞台。”许化龙说道。
机器人编程、全流程自动化、无人化,这些比赛细节让他们看到了未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许化龙在数字化设备里寻求设计灵感
积极推进“数字赋能、智能升级”,徐工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而以申梓煜、许化龙等为代表的“数字工匠”大军,也定将成为徐工“智造4.0”征程上当仁不让的“先锋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