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总部位于深圳的中集集团获悉,该集团累计已有6家子公司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专注、持续创新、质量取胜、打造核心竞争力、贴近顾客是中集培育出多个“小巨人”的“法宝”。
记者在中集车辆(江门市)有限公司(简称“中集江门”)采访了解到一块“神奇钢板”和“小巨人”炼成的故事。这块“神奇钢板”不仅让企业走出迷茫和困境,且与其他接力者共同助力中集车辆成就搅拌车中国第一的行业地位。
被誉为“神奇钢板”的超级耐磨钢
具有轻薄、耐磨、寿命长、耐腐蚀等优势
一小企业成就大事业,“神奇钢板”改变行业
在中集江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大鳌的生产基地,数百辆专用车整齐地摆在厂区空地,随时准备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
中集江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大鳌的生产基地
中集江门是一个从事半挂车、专用车生产17年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前十年前相比,其近年生产的大量车辆采用的核心材料有所不同。通过使用被誉为“神奇钢板”的超级耐磨钢,不仅企业自身收入、利润提高,也帮助使用车辆的客户大大节约了成本。
以一台水泥搅拌车为例,使用超级耐磨钢能让车子减重800千克,这意味着每台车的生产过程中可减少1.6吨碳排放,车主不仅能一次可以多拉800千克货物,每台车一年还能节省近3000升油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吨,节约成本近2万元。
据中集江门总经理丁正祥介绍,近年来,公司一直致力于向市场推广使用超级耐磨钢的搅拌车,让客户切实节省成本,并且节能减排,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中集江门携手宝钢集团研发的“神奇钢板”不仅在中集江门的产品中,还在行业内广泛应用,为我国节省大量的钢材消耗,对低碳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中集江门生产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使用了携手宝钢研发的超级耐磨钢
一三年投入一年利润研发“神奇钢板”
“神奇钢板”是如何诞生的?
丁正祥告诉记者,2012年,全国专用车市场需求减半,行业里的企业普遍困难,需要突破,企业在环境逼迫下决心通过产品创新,创造给客户带来更多价值的产品,在有限的需求下生存和发展下去。
丁正祥早在1992年就加入了中集,曾参与中集第一辆挂车的制造,在制造业方面有多年的经验。考虑到当时国内的专业车超载一直很严重,中集江门团队坚信,如果研发出耐磨、轻量的产品量产,一定能解决用户的痛点。
这个理论看似简单,对企业来说并不难想到,但真正的研发过程异常艰辛,真正要得到用户认可,往往也需要很长时间。当他们尝试用更轻的钢材去做车,没想到却被客户投诉“偷工减料”。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研发人才有限,如何挑战有难度的研发?丁正祥回忆说,2013年携手宝钢集团研发超级耐磨钢,同时借助了中集集团的研发资源,但一开始出来的成品总是不满足需求,往往只能从中挑出来几块相对合格的钢板,其他都废掉,只能继续试验。到2015年,三年里共做了15批试验,虽然成了,但由于出来的钢板规格问题,利用率也就60%左右,还需要不断改进。
“经历很多失败、痛苦,甚至经常到了要放弃的边缘。”丁正祥说,除了研发过程的挫折,研发花费的资金投入也很大,2013年至2015年投入了2000多万元,这相当于当年几乎一年的利润。除了钢板成本高,高强钢这种新材料带来的焊接难度很大,给团队带来很多压力,一些人想到放弃。
面对困难,一个几百人的团队何去何从?最终,中集江门选择了坚持,曾经投诉的客户也慢慢验证了超级耐磨钢产品的好处。2015年开始,接受超级耐磨钢产品的客户越来越多,原先不敢提价的产品也开始可以提价了。
丁正祥说,与此前的产品相比,使用超级耐磨钢的搅拌车比同款车辆轻800千克左右,而且寿命比使用普通钢材的车辆长3至4年,经过时间的检验后,量价齐升。
中集江门研发生产的粉粒物料运输车
一创新不停步,十年磨一剑
专注创新,给企业带来了价值,也给团队带来了荣誉感。
丁正祥说:“原来我们在行业内是个跟随者,但超级耐磨钢材料做出来后,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们成了行业的领先者,很多企业来学习,在行业的话语权提升了。这个材料对整个行业甚至我国的‘双碳’目标实现、治超治限都有贡献,所以受到不少认可。”
研发出超级耐磨钢、产品也被客户接受后,中集江门的创新没有停止,近年每年都投入数千万元在研发上,超级耐磨钢的钢板厚度越来越薄,从6毫米降到3毫米,钢板利用率一步步到95%,从一开始只应用到筒体,后来运用到叶片,不断迭代升级。
如今,中集江门已有近百人的研发团队,拥有近四十项授权专利,其中多项为发明专利。
丁正祥和团队也感受到了创新带来的长远累积效应。由于公司对超级耐磨钢的多年研发,后来在做自卸车产品,需要从耐磨性去研发耐腐蚀性时,就更加知道发力的方向。中集江门也积累了与宝钢集团等很多行业研究资源的合作关系,开展的研发合作更加顺畅。
中集江门研发生产的化工液体运输车
丁正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他说:“首先,创新如果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你就会坚信创新的方向是对的;其次,创新过程中要坚持;再次,创新需要容错,包括对自己的团队、对合作伙伴都不能苛刻;最后,创新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急于求成。”
来源:南方日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