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一次又一次实现跨越发展,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第一问: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该如何找准发力点?
63年间,从一家上海援建的支边小厂,成长为全球工程机械15强企业,柳工靠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继续下功夫。
”
2021年末,柳工收获了新年钟声敲响之前的一份大礼——其整体上市获得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审核“无条件通过”,这标志着柳工整体上市取得阶段性成果。
对此,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萍这样评价:“柳工整体上市之后将会有效地去提升公司的资产收入和利润的水平,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会形成更强有力的规模经济的效应。在国有控股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股权多元化,使得治理体系更加现代化,透明度更高,激励机制也会更加完善,因此未来发展的内生的制度动力也会更加的完善。”
从2020年开始,一场源自企业内部的改革便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作为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行动”首批试点企业,柳工坚持党的建设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谋划,成功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了柳工股份、欧维姆等6家子公司整合进入混改主体,同步开展员工持股,1274名骨干员工参与持股,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国企优势+市场化机制+战略伙伴协同”的广西国企改革发展新模式。这一成功经验也被国务院国资委网站作为典型,列入其编发的“国企改革样本”系列报道中。
“柳工中高层管理者都会签订三年的聘用合同和三年的绩效合同,从某种意义上真正的改变柳工的职业化、市场化定位模式。我们尊重优秀业者,他们个人的经济收入以及他们的职业发展会更加科学。”
说话的人,是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曾光安。在一个会议上,他谈到柳工“混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行国有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干得好就激励,干不好就调整”,按市场化规律对经理层进行管理,通过立下军令状,明确工作责任,真正推动实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通过严格绩效考核和薪酬对标,激发团队战斗力和参与市场竞争意识。
在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动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新气象也在逐一显现——
2021年前三季度,柳工销售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7%;2021年柳工海外销售额实现70%的同比增长。国内、国外市场双线飘红增长,多条产品线产销创历史新高。
除了从“内部”发力进行体制改革,柳工还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
潘荥春是柳工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糖料蔗机械研究所副所长,他的现身说法,很具有代表性:“柳工农机成立的时候产品比较单一,只有一款产品。后来根据市场的需求,慢慢的开发出了一系列产品,产品型号达到了十多种,适应了大中小型的地况,是目前全球甘蔗收割领域里面产品型号最多的企业。”
明星农机产品的推陈出新仅为管中窥豹。如今的柳工业务已经从单一的产品线,发展到覆盖铲运机械、挖掘机械、路面机械、起重机械等13大品类,32条整机产品线,能为全球客户提供成套设备全面解决方案。
对此,柳工山东客户姚先生深有感触:“我们公司整个矿山,现在有20多台挖掘机,翻斗车有30多台,全用柳工的,很相信柳工,它的(产品)效率比较高,省油,速度快,效益好。这些年我算了个账,从(20)03年到现在,企业光设备节省就1000多万。”
在“全面国际化、全面智能化、全面解决方案”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柳工大力发展工程机械、预应力两大核心产业,积极拓展农业机械、矿山机械、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打造行业领先的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基地,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丰富产品种类,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专家解读: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找准发力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左大培评价说:“我认为柳工最好的经验,关键在于它是保持着行业内技术领先的特色产品,特别是国有企业应该做行业内技术领先的特色产品,这种特色产品涵盖的方面越多越好,要首先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不断提高它技术水平,一直达到这个世界最先进水平。”
第二问: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密钥是什么?
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开创了中国装载机发展先河,其后又创下行业许多个“第一”,柳工靠什么?
“
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11月26日,一年一度的柳工全球客户节如期举行,涵盖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在内的三款无人驾驶工程机械产品在业内首发亮相,正式引领工程机械行业进入“无人驾驶”时代。
作为这三款前沿产品研发的见证者,柳工全球研发中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蔡登胜感触颇深:“大家的成就感还是非常强的。技术人员为国争光或者为民族振兴、为民族装备制造业(努力)的一种心情,实际上大家还是非常热血沸腾,愿意投身到伟大的事业里面去。”
“热血沸腾”,这个略带点少年心性的词,仿佛一下子点出了柳工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作为一名已经在柳工工作了17年的科研人员,柳工全球研发中心数字仿真技术总监冯豪也与蔡登胜有着同样的“热血”:“跟国外的企业相比,为什么我们就比人家落后?最早的时候确实是有一种不服气。为什么卡特、小松做得这么好,我们就不行?我们就奔着这种信念,扎实埋头苦干。”
从1958年建厂至今,开拓进取的精神成为柳工人的自觉追求。从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中国第一台铰接式装载机,再到世界第一台高原型轮式装载机、全国首台商用5G智能遥控装载机、国产最大吨位装载机、全球首款20吨级纯电动挖掘机……
从0到1,从追着跑到领着跑,借由这一系列的“第一”,柳工开创了国产品牌挖掘机、装载机的新天地,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发明专利授权率约为61%,远高于我国整体发明授权率。
柳工电动技术与产品研究院副院长赵明介绍:“我们的整机的匹配控制技术都是由柳工自主开发的,我们电动产品的动力总承里面的传动链、我们的传动系统、整个的液压系统都是我们柳工自己开发的。还有我们的能量回收系统,也是有我们柳工自己专利的。”
如今,柳工在很多关键核心零部件上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十三五”期间,柳工研发投入保持年均10%以上增长,申请技术专利成果1358项。对于技术投入与研发人员的重视,也让柳工能够不断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屹立潮头。
今年4月26号,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工考察时强调,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柳工的创新之路,正回应了总书记对于国企发展的关切与期待。
专家解读: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密钥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左大培评价说:“柳工努力做到关键的核心零部件技术上自主可控,并且掌握了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这样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企业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而且更重要是自主研发,柳工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它的研发体系整体上覆盖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就非常好。我认为这是柳工最重要的经验,大家都应该学习。”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萍认为: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面临着很多挑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经济也面临三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必须要加大研发投入,以更先进的技术、更新的产品来去满足客户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在同行业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第三问:国有企业“出海”如何破浪前行?
“出海”路上,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却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柳工靠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
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
12月3日,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这是一条翻山越岭的跨国之路,因路桥隧比高,被称为“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攻破这一块块硬骨头,离不开遍布在各个施工点的近300台柳工设备。
柳工国际业务中心亚太公司副总经理向冬生也曾到过中老铁路的建设现场,在他看来,柳工之所以能深度参与其中,原因有三:“一个是设备的可靠性,柳工专门就中老铁路开发了ZL50CN侧卸装载机,为缩短工期做了很大的贡献。第二个就是效率,为客户节约了项目时间。第三个就是服务保障,柳工在整个中老铁路的沿线投入了大概18个人的服务团队,建立配件库,为分级施工保驾护航。”
正是凭借着可靠的设备与全方位的服务,柳工走出西南小城,一步步征服国际市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除了中老铁路,近年来,柳工还参与了印尼雅万铁路、中缅油气管道等“一带一路”标杆工程建设,超过20000台各类设备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回眸柳工的出海之路,起航于2002年。
那一年,柳工向外界宣告“打造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
2004年,柳工在澳大利亚成立首个海外子公司。2009年,柳工第一个海外工厂在印度建成投产。2012年1月10号,柳工与波兰HSW公司签署有条件收购协议,收购其下属民用工程机械业务单元及全资子公司锐斯塔。如今,柳工锐斯塔公司已定位为柳工欧洲区域总部,并拥有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经过20年的漫长布局,柳工相继完成了国际营销、国际制造和国际并购三级跳,走出了一条从海外贸易、海外营销到海外制造、海外并购的国际化路径。
向冬生从1994年起入职柳工,他亲眼见证了柳工国际化一路走来的不易:“很荣幸,也是看到柳工全球国际化到现在,柳工从刚开始销售,我记得还很清楚,那个时候一年才销售30多台,到今年15,000多台,在全球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出海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05年,柳工在与沙特某公司进行合作洽谈时,对方坚持要求,柳工装载机的散热性能要达到世界一流品牌的水准,这正好击中了早期中国装载机产品的软肋。而柳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派出了更为精锐的研发团队奔赴沙特。向冬生说:“沙特的地表温度达到六十几度,非常高,散热系统也有不适应,后面我们也是派研发人员,从国内飞过去,克服当地语言和饮食问题,把整个散热系统结合液压系统进行改造,液压系统的温度就控制到90度左右。”
合作中一旦遇到问题,不回避,不推诿,而是按照国际行业惯例积极解决,这也为柳工在海外市场树立了良好口碑。
如今,柳工已在全球拥有300多家经销商、32条整机产品线、30家海外子公司与机构、5大全球研发基地;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海外市场连续6年保持40%增长,海外收入占比最高时达到30%。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柳工拥有130多家经销商、320个网点,在新加坡、印度、阿联酋、印尼、俄罗斯等国家设立了海外子公司。
专家解读:
国有企业“出海”如何破浪前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左大培认为:“中国建筑工程高速发展的年代已经过去,工程机械行业都面临着困境。这个困境下当然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势不可少,那么柳工在这方面找了一个很好的出路,就是早早国际化,特别是把在国际上能有竞争优势的(方面),我给它国际化,让企业保住自己的生存,甚至还有不错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思路不错。特别像柳工这样有行业内技术领先的特色产品,特色产品的技术水平,正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这个情况下,它走国际化是一条企业发展的道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