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笔者到另一个涉外背景企业生产线参观,看到一个工序很明显违反常理,工人拿取零件和安装的高度完全不在舒适区。后经多方求证,才知道生产线是从某国“抄”过来的,而那个工位在某国对应的装配人员普遍身高较高。
时隔4年之后,笔者在某个国内很知名的企业学习,老板热情地一番招待,然后侃侃而谈他对生产线的改造与提升。笔者以为这是个爱吹牛的老板,谁知私下里和生产线上的工人聊天得知,确实比以前大有改进。
问该老板秘诀,回答是“依靠一线的智慧”。
最近几年,笔者一直在观察和思考关于成长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不断成长,恨不得每次见面都能看到职务的提升?而为什么有些人,多年了只能在不同的岗位或者不同的公司流浪,很难再进一步?
经过这几年的研究,笔者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暂且可以叫聪明人法则。
就是说,凡是聪明的人,他们做事一定是先找方法,而且并不一定是重要的事才找方法,而是每一件事都在找方法,而且是不停地在找方法。
比如说,同一件事,你让聪明人去做多次,每一次都能用更好的方法给你完成。
或许有人会质疑,每次都找方法,那岂不是在找方法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效率得多低呢?
实则不然,第一次或许比别人慢;第二次可能就和别人旗鼓相当了;第三次很容易秒杀“对照组”。一旦秒杀,别人就望其项背了!
当这个人掌握了所有的日常工作方法,去更高的职位挑战更多做事的方法,就顺理成章了。
每个单位或者组织,都是由个体组成的。如果每个个体都在找方法,每做一遍都能提高一次效率,那整个单位或组织的进步,可想而知。
不少人说农机行业落后,缺乏人才。实际上,天生优秀的人是极少数的,培养这种不断寻找方法做事的人、培育这种寻找方法的精神,才是农机企业的聪明之源、睿智之选。
管理学老师告诉我们,每天0.99就是失败者,每天1.01就是精英。精英,比普通人多做一点、多一点方法。
对了,久保田那个提倡流水线工人改善装配工具的人,后来因为足够优秀,去日本宇都宫工厂当厂长了,笔者2017年去日本又向他请教了很多问题。
那个某国“抄”过来生产线的工厂已于2019年关闭,那个笔者以为爱吹牛的老板,他们公司2015年上市了。
不是说“抄”不好,也并不是说上市就好,笔者是想说明,农机企业要聪明睿智些,才能长久常好!
才能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