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战场
经过冲压、焊接、组装,常德高新区企业响箭重工生产的一批六桥混凝土泵车,即将出口比利时。“今年,欧洲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200%。”响箭重工董事长阎军欣喜地说。
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响箭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装备车间,员工为出口比利时的3台臂架和泵送设备做最后检测。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持 摄
过去10年间,响箭重工历经数次转型。在城镇农村市场找到小臂架混凝土泵车的突破赛道,每年研发新品3个以上,响箭重工从一家配套小厂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转型升级中塑造发展新优势,湖南制造业一路走来步履坚定。新时期以来,湖南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努力“破译”由大变强的密码。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湖南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主战场。围绕“3+3+2”领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链(群)发展,全力以赴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
62米!山河智能全球最高桩架在韩国首尔“稳”操胜券;
2400吨!三一重工再次刷新轮式起重机最大吨位纪录;
万吨米级!中联重科全球最大塔机矗立长江中流击水……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向着更高端、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不久前,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顺利通过工信部验收,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冲刺。
比亚迪长沙汽车基地焊装工厂,车身在自动化焊接主线进行自动化焊接。湖南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跑出“加速度”的动车组列车、造型时尚的轻轨列车、“低空飞行”的磁浮列车……沿着创新的轨道,从中车株机公司驶向广阔的世界。过去十年,中车株机研制了260多款新产品。“湖南造”电力机车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行业集聚度全球首屈一指。
武陵山脉腹地,泸溪县高新区的华美兴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智能组装车间看不到几个人影,源源下线的移动储能产品,从这里发往全球,给国际知名连锁商城供货。
“湖南智造”全面开花,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项目走在全国前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32家,居中部第1位。
“1个国家级+1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2家国家级+62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体系,支撑“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跨越。新一代IGBT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碳/碳复合材料、大尺寸3D打印设备等填补国内空白,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规模和竞争能力居全国第一。
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融通发展。目前,湖南已培育形成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千亿级”工业企业达5家,湖南钢铁集团跻身世界500强;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从2012年1.29万家增加到现在的1.85万家。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成为稳定经济“压舱石”。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914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4162.34亿元,年均增长8.5%。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27.7%。
新动能
7月31日,铁建重工长沙第一产业园,一台10.23米的大直径多支护岩石隧道掘进机正在组装作业,下线后即将参与高原铁路隧道工程建设。这台设备源于铁建重工牵头的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超级地下工程智能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铁建重工“京华号”,最大开挖直径达 16.07m,是国产首台最大直径盾构机。资料图
潜心钻研十余年,中国盾构机实现精彩逆袭。2012年,在省科技厅支持下,铁建重工获批承担“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项目。“政府‘搭台’,企业和高校‘唱主角’,政产学研全力推进协同创新,攻克了高端地下工程装备领域从先进整机到关键部件一系列全球性产业瓶颈和技术卡点。”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董事长刘飞香表示。
湖南身居内陆、资源禀赋并不突出,必须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支持创新,攻坚克难。2012年,纲领性文件《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出台。同年还出台了科技人才十年规划。从运行机制、投入模式双管齐下,2021年全省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汇集42位两院院士、3000余位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
十年磨一剑,湖南上演“上天入地”的创新好戏——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轨迹等核心技术为深空探测护航;“海牛”、鲲龙2000、全球首台6000米级深海作业机器人向大洋深处掘进再掘进……
超级杂交水稻、“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刷新“中国产量”,频显“中国算力”,跑出“中国速度”,成为湖南金灿灿的“三超”名片。
坚持把建好高能级创新平台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支撑。这个盛夏,湖南开启“最强实验室”之门。
7月20日上午,岳麓山实验室和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建设动员会议在长沙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一座“岳麓山”承载种业创新希望。岳麓山实验室至2025年首期建设期满,将突破一批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挖掘和创制一批重要新基因、新种质,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品种。
一条“湘江”奔向智能未来。湘江实验室聚焦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致力打造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一支世界级人才队伍、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朵“芙蓉”绽放“芙蓉国”。芙蓉实验室立志成为以重大临床问题为导向、以精准医学前沿基础研究为核心、以精准诊疗技术创新为抓手的新型实验室。
加上正在加快推进建设的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湖南正在锻造一支以四大实验室建设为牵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科技创新,正为奋进新征程的湖南,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新台阶”
7月26日16时20分,一架货机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腾空而起,满载电商产品、医药制品、高新技术产品、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货物,飞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目前工程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这是湖南开通的首条直飞非洲的全货机航线。2012年,长沙机场全年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仅为920吨,2021年增长到91734吨,10年间翻了近100倍。
不沿边、不靠海的湖南,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货畅其流,打造“东西南北”和“天上飞的”五大国际物流通道新格局。
向东,城陵矶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运至长三角通江达海;向西,怀化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建设东盟“桥头堡”;向南,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让湖南及中西部省份与非洲腹地紧密相连;向北,中欧班列这支“钢铁驼队”,实现中欧跨越大陆的“握手”;向上,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货运集结中心,构建RCEP国家的区域中转枢纽。
五条国际物流通道,带动湖南进出口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2012年,湖南进出口总额不足1400亿元。自2017年开始,接连跃上新台阶,至2021年已接近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2%,居全国第一。进出口总额全国排名从第21位上升至第14位。
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 何江 供图
湖南呈现出蓬勃的外贸活力,外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2012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为2488家,至2021年底达到7498家,增长近3倍。湖南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贸易朋友圈扩展至223个国家和地区。
港洽周、沪洽周、湘商大会……加之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湖南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截至今年6月,来湘“三类500强”已达187家。近10年,新增36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湘投资兴业。
将目光投向海外,湘企阔步“走出去”。2021年,蓝思科技对外投资存量为31.13亿美元,较2012年增加777倍。隆平发展、安克创新、湖南建工集团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大放异彩。
2019年,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是湖南首个国家级、国际性对外开放平台。
2021年9月21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内陆湖南,拥有了一片约120平方公里的改革开放“试验田”。
新平台孕育新机遇。充分发挥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家对非平台作用,务实推进对非合作,2021年对非贸易额跃升至全国第8、中部第1位。
“湖南现在已是中国和非洲及中国和坦桑尼亚之间的‘贸易中心’!”7月底,2022年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走进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活动在长沙举办,坦桑尼亚驻华大使姆贝尔瓦·凯鲁基如是感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