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吨的重物,重量约同110辆小轿车,被起重机吊臂稳稳抓起至174米高空,再精准放置到指定区域,分毫不差。这辆曾创造世界记录的全地面起重机ZAT24000H,身上“关节”无数,精密而复杂,因此出厂前的调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最后一道工序,调试赋予了起重机生命”
龙卫国,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工程起重机分公司首席调试钳工,自从事工程起重机调试工作以来,攻克多项技术难题,调试出的一台台大国重器,跨越大江南北,出现在祖国工业建设的最前线。
正在调试起重机的龙卫国。人民网 刘汕摄
“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工匠初心
“从小我就喜欢机械车辆,小时候县城边的三江口水电站修水坝,我看到了一辆很大的工程车,印象很是深刻,后来也选择了与车辆相关的自动化专业。”龙卫国回忆。
2001年,凭借培训期间在钳工技术比武收获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中联重科不久的龙卫国被分配到调试岗位进行学习。彼时,大吨位起重机设备被国外企业垄断,中国起重设备正面临从拉杆式操作系统到开发液控系统的变革,急需一批技术人才。了解情况后,龙卫国更坚定了投身工程起重机调试的想法。
“调试是件‘画龙点睛’的活,通过调校,车子的微动性、稳定性得以保障,才真正具备了精准作业的能力。”龙卫国介绍,调试涉及的知识面多、领域广,既要通晓电气、液压等传动和机械构造专业技术,又要熟练驾驶,具备上操作证、下车B照驾驶证的操作资格等,较高门槛让当时能从事该工种的人员并不多。
一定要迎头赶上!
怀着“干一行、专一行”的决心,龙卫国白天实操苦练,夜晚翻书学习理论,遇到不懂的,就瞅准空档向师傅请教讨论,仅用半年便熟练掌握了所有操作技能,在公司的调试技能比武中再夺第一,也由此形成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湖南人嘛,讲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有了目标,就坚定向前,不抛弃不放弃。”
日积月累,龙卫国从一名普通起重机调试工到全国技术能手,练就一身调试本领,见证了国产起重机从“追赶”变成“领跑”的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劳动模范、2022年度中国机械工业“质量工匠”等殊荣。
用解题思维勇破技术难关
走进龙卫国大师班组调试坪,一辆辆极光绿涂装的庞然大物正等待“苏醒”,几十年如一日,龙卫国坚守在设备调试第一线,爬上转台千余次,触摸过的零件以万计。
从最初的50吨位起重机,到如今的2400吨位,随着吨位越来越大,机器也越来越复杂,一路走来,龙卫国面临了不少挑战。
“类似超起技术、单杠插销技术、风电臂技术,我们没有文本参照,也没有实践经验。”龙卫国说:“尤其是现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很多超级重器拥有独特结构与控制系统,让调试变得更难了。”
如何破题?
拆解核心难点,龙卫国带领团队将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步骤、分领域进行梳理,经过一次又一次强度测试、稳定性实验、可靠性论证,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固化为一套完整的标准化调试流程。
在千吨级动臂钢丝绳改进过程中,他带领团队改变钢丝绳的组装方式,通过增加安全检测装置、优化装配工序流程,将拆装效率提升了48倍。
对此龙卫国分享道:“就像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要有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推导路径,化繁为简、化整为零。”
凭着一股钻劲与闯劲,龙卫国成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卷扬式起升机构和起重机》和《吊臂头部上滑块结构的改善继引起调整方法的优化》两大专利,解决了困扰整个起重机行业的“吊臂旁弯”“变幅抖动”等30多项难题,提出小改小革200多项,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广大一线研发、制造人员一起,助力国产起重机屹立于世界。
一丝不苟,追求极致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举行。龙卫国跟随公司,参与了助力央视阅兵现场直播前期准备,以及现场拍摄设备的吊载工作。
“我们提供的是两台起重机之间500米长的索道,摄像机在500米之间来回运动不能有晃动,因此我们两台吊车拉起的索道要平直且够紧,操作必须十分细致。”龙卫国犹记得当时的紧张感,在众人配合下,大气恢弘的阅兵震撼画面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起重机力能千钧,又能插花,是粗与细结合。”在龙卫国看来,完成高精度工作需要机器配置与功能的完美融合,这要求调试过程必须十分严格细致。为此,他编写了《汽车起重机调试入门手册》《QAY500调试作业指导书》《大吨位故障排除作业指导书》等培训教材,为起重机调试工作提供了参考规范。
此外,龙卫国坚持每周抽出时间与研发人员、技术工人进行交流,将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理念与经验倾囊相授。薪火相传,为建立有理想、本领过硬、知识牢固的人才传承梯队贡献一份力。
爱一行,谋其远。
“前20多年,从无到有,我们把起重机吨位做到过全球最大,后20年,要从有到优,把起重机综合性能做到全球最好。”谈到未来,龙卫国踌躇满志。
(实习生周翊君对本文亦有贡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