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的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年来,重庆经开区按照“三为主一致力”(以引进工业项目、外资、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方针,精心营造投资环境,大胆创新管理体制,全力搞好招商引资,着力培植经济增长点,探索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其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着纷至沓来的中外投资者,构建起重庆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外向型经济的基地,成为重庆市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
    一、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经开区始终将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龙头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企业落户。从1998年起已连续四年实际到位外资名列全市榜首。截止2002年9月,共引进22个国家和地区兴办的三资企业326家,投资总额16.08亿美元,投资规模平均达到493万美元,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30个。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如美国福特、伟士通、瑞典爱立信、英国BP、德国麦德龙、日本本田、铃木、电装、关西、大金及台湾台塑、顶新等已相继在经开区落户。2001年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6019万美元,占全市23.47%,去年1-9月,新引进外商投资企业22户,合同外资3500万美元,同比增长120.54%,实际利用外资2633万美元,同比增长43.87%,继续在全市区县名列前茅。同时,兴办设立了931家内资企业,注册资本36.65亿元。
    二、重庆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目前,经开区在资本结构上以利用外资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现代化工业为主。在引进的326家三资企业中,工业生产性项目就占68.4%,2001年三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和税收,已占全区总量的70%以上,实现利润4.32亿元,占全区利润总额的63.25%。经开区已成为全市现代工业和三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全市企业经济效益最佳的地区。经开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重庆市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随着众多引进项目的建成投产,经开区经济效益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全区技工贸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已分别由1993年的24.06亿元、5.8亿元和6.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29.54亿元、32.60亿元和84.5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以上,税收由1995年的1.36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1.03亿元,年均递增40%以上,7年累计实现税收36亿多元。2001年在全国4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指标考评中,重庆经开区名列第12位,位居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榜首。
    去年1-9月,经开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4.75亿元,同比增长39.59%,完成工业总产值83.25亿元,同比增长29.44%,出口创汇1722万美元,同比增长133.02%,实现财政收入8366万元,同比增长51.17%,实现税收8.78亿元,同比增长9.87%,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一倍以上。重庆经开区已成为全市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国家级开发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经开区特别注重利用当地的资源、工业、科技和人才优势,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目前区内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绿色食品、服装制造等六大产业群。在经开区的带动下,市内一批老企业得以进区异地改造,一大批企业参与经开区重点企业的协作配套,增强了活力,形成了新老企业合作,拓展和延长了经开区企业的产业链,也成为经开区不断吸引中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基地
    2001年高新技术企业共完成总产值22.2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6.34%,比全市高出10多个百分点,完成销售收入23.50亿元,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27.83%;实现利润总额2.24亿元,占全区工业比重62.96%,上缴税金总额1.84亿元,占全区工业比重52.77%。
    经开区努力培育以信息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研发、生产和市场。区内目前集中了信息产业部直属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4、26、44研究所、兵器工业部338厂、759厂、789厂和通过引进嫁接形成的爱立信通讯、爱立信科技、中兴通讯、西南集成、新华多媒体、航伟光电等一批骨干企业,拥有数十亿元的先进科研生产设备和国内一流的生产线,集中了从事信息技术的各类专门人才5000余人,汇集了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0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100余项,这些成果代表了各自领域的先进水平,有些还居国际领先水平。如爱立信通讯公司生产的点对点和点对多点小微波通讯设备为国际领先产品,是爱立信微波通讯产品在亚太地区唯一的生产基地,前景十分看好。经开区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四、体制创新的试验田
    经开区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发展,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大力阔斧地进行机构改革,将党工委、管委会原有的21个工作部门按职能分工归并为10个部门,机关工作人员由250名精简到70人,人员精简幅度达到70%以上;实行聘任制和竞争上岗,打破论资排辈的框框,向社会公开招聘吸纳优秀人才,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创造了对下“以一代十”,对上“以一当十”的工作方式,对下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推行“首接首办”制;率先在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庆市行政管理机关中实施IS0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获得“绿色通行证”;在缺乏财政资金支持情况下,改变传统的投资方式,采用BT、BOT、TOT等方式进行开发建设,缓解了资金压力,走出了一条良性的投融资开发建设新路子。
    五、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
    2001年,重庆市委市府作出了依托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北部新区的重大决策,报经国务院批准,将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置换区、拓展区设于北部新区鸳鸯镇、礼嘉镇即北部新区经开园,并将新批准的出口加工区、环保产业园设在经开园。至此,经开区开发总面积达到93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区多园、南北呼应、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未来十年内,北部新区将建设成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现代工业制造基地、国家环保产业发展基地和山水园林城市风貌展示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北部新区要十年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总体设想,到2010年,北部新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水平,经开区将首担重任。
    经开区及坚持“南北并进、两头作战”的方针,按照“南区更加丰满,北区快速推进”的总体要求,确定了“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交答卷”的工作步骤,在继续完善南部园区建设的同时,强势启动北部新区经开园和出口加工区建设,充当起北部新区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迅速拉开了北部园区大规模大开发建设的序幕。经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批准,获得了重庆经开区置换区和重庆出口加工区、重庆环保产业园区的正式批文;编制了北部新区经开园控制性详规并获得批准,编制了金山片区、蔡家沟片区、鸳鸯湖片区的城市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国际招标及修建性详规,全面完成了出口加工区、环保产业园区、长安福特项目配套用地的规划设计;完成了47个合作社的整社征地、20个合作社的零星征地共计11700余亩土地的征用工作,征地工作量相当于南部园区九年的总和;长安福特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将正式投产,与之相配套的东南西北四条道路、周边挡土墙及各种排水、能源管网全部建成;长11.57公里、宽54米的金开大道正抓紧施工,预计10月下旬全线通车,金山大道今年也将部分通车;出口加工区已于去年8月28日顺利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八部委联合验收并正式封关运行;坚持边建设边招商,项目引进工作初见成效,除已先期入驻的长安福特项目外,已有延峰伟士通、长安星乔、长安民生物流等企业落户汽车工业园,利时德、贝斯特、美联、风琴针、贝特儿等企业落户出口加工区,康尔威、顶正包材等企业入驻金山工业园,总投资达1.5578亿美元,还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之中。目前,整个北部新区经开园呈现出如飞速发展的喜人局面。
    “十五”期间,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突出发展主题,实施外向拉动、科技兴区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全面推进“二次创业”,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自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的转变,从着力引进外资向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转变,从偏重引进向注重消化吸收创新的转变,从注重政策优势向依靠综合环境优势的转变,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到“十五”期末,将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6亿元,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超过40%,税收总额达到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亿美元,努力把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政策最优惠、机制最灵活、投资环境最优、开放程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一流的现代化工业新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