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石山区治水兴乡的成功典型——关于贵州省惠水县羡塘乡遥山石山区的调查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3-05-07 00:00   来源:中经网(开发动态)

    编者按:羡塘乡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自治州惠水县南部,地处贵州石漠化地区中生存条件最恶劣、最困难的遥山山区。一直是国家和省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15年来,羡塘人艰苦奋斗、修池治水,探索石

    编者按:羡塘乡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自治州惠水县南部,地处贵州石漠化地区中生存条件最恶劣、最困难的遥山山区。一直是国家和省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15年来,羡塘人艰苦奋斗、修池治水,探索石漠化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和恢复生态的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羡塘乡治水改土的精神十分可贵,其经验值得借鉴。现将贵州省委政研室的调查报告摘编如下,供参阅。


    一、基本情况


    “说上遥山腿就酸,遥山缺水又缺粮;姑娘若嫁遥山去,不好意思见爹娘。”这首曾经流传于惠水县的民谣,诉说了遥山人的生活艰辛,是昔日羡塘乡的真实写照。羡塘乡北距县城80余公里,包括遥山、三星、百洞、乌木4个村,总面积71平方公里,共有28个村民组、491户、2585人。该片区属岩溶峰丛地貌,山多谷深,地形破碎,村民不论居住在山窝里还是山场上,都“抬头见山不见土、低头见石不见田”。山区地表无泾流,地上无水源,十年有九旱,滴水贵如油,曾被国外地质学界定为“人类难以生存”之地。过去,村民饮水要走出岩溶石山,挑一担水需三四个小时;农业生产靠望天水,粮食收成无保证。遥山人饿在水上,穷在水上,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求保命水、保苗水。


    为改变生存环境和贫困面貌,遥山人自70年代开始,特别是1987年以来,坚持不懈地治水改土,集蓄雨水、山林滴水等解决饮灌,走出了一条具有岩溶山区特色的治水兴乡之路: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仅1997-2000年,遥山4个村的农民投工55万个、户均投劳1120个,投入物资、资金共计580万元,建成水池水窖812个,户均1.5个,蓄水容量达12万立方米,解决了山区2000多人、1800多头牲畜饮水和1550亩土变田灌溉。目前,当地还建成15公里公路和1座跨度60米、高80米的石拱桥,1座小水电站,28个组通了自来水、27个组通了电和有了有线电视,60.4%的农户家中有了电视,90%的农户购买了小型碾米机、磨面机,90%以上的农户越过了温饱线,25%的农户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一轮土地承包时,遥山农民人均稻田不足0.15亩,且均是“望天田”,亩产稻谷不足200公斤,旱年则颗粒无收。修池治水后,已完成坡改梯2400亩,其中改土造田1500亩,人均旱涝保收稻田增至0.7亩,粮食总产量达1140吨,比1990年增长800余吨。此外,90%的农户开始发展养殖业、种植经果林木,开发特色养植业。水稻温室两段育秧和宽窄行栽插面积,分别由1991年以前的10%和50%提高到60%和98%,农民科技兴农意识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思想观念显著变化。过去,遥山人穷于水,如今遥山人兴于水。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造了人。一是卫生意识增强。有水池水窖,喝上了卫生水,旧时“一生只洗三次澡”的情况已成为历史,村童们嬉戏于灌溉池水中的可爱景象随处可见。二是教育意识增强。现有在校大中专生6人、高中生2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还有了本科大学生。三是人口意识增强。早婚早育现象已经杜绝,独生子女户逐渐增多。四是环境意识增强。山林砍伐受到有效禁止,山脚陡坡地纳入了退耕还林计划。五是法律意识增强。当地犯罪率低,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乡市场繁荣社会进步。据统计,遥山所在的羡塘乡目前已安装电视卫星接收系统830套,每5户农户拥有一套,平均每7个人有电视机1台,2000年12月开通程控电话时,当月就有8村284户安装了电话,目前移动通信已开通。此外,村民还自发集资投劳,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和公路。全乡已有11户农户购买中巴车,50余户农户购买农用车,600多户购买摩托车,占71%以上的村每天都有中巴车往返县城。该乡集市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乡所在地住户五年增加1倍多,集镇猪肉日消费量1000多公斤,小城镇建设随之加快,成了惠水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最近省人民政府已批准羡塘拆乡建镇。


    二、主要做法


    遥山的山乡巨变,是遥山人多年来坚持修池治水、苦干实干来的。遥山人战天斗地、治水兴乡的精神受到县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向全县发出了“改土造田学大关,修池治水学遥山”的号召。遥山治水兴乡的成功探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坚持长期艰苦奋斗。遥山人世世代代追寻着“沙漠中的绿州梦”,但始终没找到突破口。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任乡党委书记的张光俊在自家房屋后修了2个小水窖,把雨后的岩浸水蓄积起来,解决了一家人的吃水问题。1987年退休后的他回到遥山,用退休金作投入,请乡亲们帮忙,开山炸石修成了蓄量320方的水池,将年产300公斤的包谷地改造成稻田,当年收获稻谷1700公斤,突破岩溶山区难修水池的禁区,使人们看到了希望。在榜样的带动下,村民们互助合作,在房前屋后、田间土角修起了星罗棋布的水池。三星村3组12户农户用三年时间,在陡峭山崖上凿出一条长2公里、宽6米多的乡村公路,为修池治水、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遥山人不畏艰难,向贫困宣战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遥山发生巨变的内在动力。


    (二)多方筹集治水资金。遥山人坚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多渠道筹资治水。从1988年以来,羡塘乡积极向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开展劳务输出,目前已有一半劳动力在外务工,年收入达1036.6万元,人均打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470元的34%,为修池治水积累了资金。桥满边村桥边组20余户农户两年来将劳务输出收入中的5万元用于修水池,建成了1口凿洞深15米的水井和1个容量1500方的水池,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


    (三)有关部门大力帮扶。该县党政和农办等部门抓住国家实施以工代赈坡改梯机遇,积极规划和帮助群众大搞坡改梯,修沟建池,拦蓄排灌,整治耕地,造林护林,并对修池治水、改土造田实行粮食定购任务、数量、品种“三不变”政策。省、州、县有关部门积极搞好技术、物资服务。几年来,投入遥山修建水池水窖资金100余万元,补助遥山修池水泥100余吨,乡村公路修建维护资金50余万元,计划生育“三结合”资金4.5万元;并且加强了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了当地治水改土中的不少实际困难。


    (四)延伸功能促进发展。微水池不但改变了单一的饮水或灌溉功能,开始向集饮水、灌溉、养殖、生态“一池多用”方向发展,向融稻田灌溉、旱地保苗、人畜饮水“多维一体”的池园经济模式发展,推广应用湿润灌溉、塑管输水、淋灌结合等滴灌、节灌技术,促进了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目前百洞村已有2户人用微水池养鱼,“水池不光能管饭,而且能找钱”,遥山的“生存水”成为生财水、致富水。


    三、几点启示


    (一)治水改土大有可为。贵州省是全国岩溶分布最广的省,岩溶面积占全国岩溶总面积的10%,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6%,是全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中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地区之一。建国53年来,全省已建成水利工程8.7万处,“三小工程”(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32万个,有效灌溉面积达990万亩,仍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5%,农业人口人均占有有效灌溉面积仅为0.308亩,远低于全国0.86亩的水平。全省旱地缺水面高达93.2%。遥山治水改土的实践说明,依靠群众发展微型水利,投资少、见效快,符合贵州省财力实际和农村现实生产力水平,是一条民办公助、费省效宏,治理岩溶深山区工程性缺水的好路子。因此,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注重实用、实效和科学相统一,因地制宜发展以小微为特色的配套水利体系,走出一条岩溶石山区治穷奔富的新路子。


    (二)千方百计加大投入。鉴于“三小工程”尚无资金投入保证,农户修建一个微水池约需投入几千元、上万元,困难群众缺乏资金难以启动。应在大力弘扬农村群众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在坚持农民投资和受益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有必要加大政府引导和资金投入的扶持力度。一是积极争取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资金;二是积极向国家水利部门申请专项资金;三是以“以工代赈”资金切块投入,比照“坡改梯工程”做法,设立“三小工程”专项资金(省内有的地方已经实际操作),以激励群众投资投劳;四是以扶贫资金适当投入修建“三小工程”,向农户专项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政府视情况贴息3-5年;五是实行项目捆绑,与其他相关项目一并争取资金,对岩溶山区、缺水地区应纳入“渴望工程”,安排资金投入。


    (三)明确政策完善措施。从遥山情况看,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一是实行税费负担“三不变”政策。农民通过治水改土,改变了生产经营范围和经济结构,增加了收入,可在一定时期内减免相关税费,以资鼓励。二是进一步明晰产权,避免用水纠纷。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确定权属,农民自建微水池的权属归农民所有,可由县人民政府发给产权证,一定50年不变,并允许继承和转让。三是进一步明确土地占用政策。对微水工程建设用地,应视为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生产用地,可免办土地征用手续,免征土地使用税。


    (四)依靠群众合力攻坚。遥山干部群众治水兴乡的实践证明,工程性缺水问题不仅需要通过工程手段去解决,而且必须作为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来统筹。解决贵州省工程性缺水问题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一场硬仗。需要岩溶山区、缺水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关系贵州人民脱贫致富和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治水兴黔”的责任层层加以落实;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需要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一如既往地加强指导、搞好服务。只要依靠群众,合力攻坚,扎实工作,认定目标不放松,年复一年地抓下去,就一定可以改写工程性缺水的历史,迈开岩溶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