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受国务院西部办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组织20多名专家学者,对西部11个省区市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走访了50多个城市,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点—轴”系统理论、空间联系理论、都市经济区(EMR)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并开展数据资料整理、模型设计、数据平台建立等卓有成效的工作,历时一年,提交了《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的报告。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西部地区是面积极为辽阔、经济和人口密度低且地区差异非常明显的地区。根据国内外经验教训,大范围的欠发达地区开发不能搞“平衡发展”,必须选择若干重点地区、有步骤地推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大规模开发,必须选择重点开发战略。
    实施重点开发战略,关键的是选择和建设好重点经济带,使生产力合理布局。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在空间上最佳的结合,这极大地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效。在国务院批准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指出,西部大开发要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重点开发战略。正确实施这一战略,要求在空间规划、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科学的决策。 
    建设重点经济带是实施国务院关于“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开发原则的具体模式。所谓重点经济带,就是指沿基础设施通道建设的、具有较强大经济实力且具有较密切经济和社会联系、具有基本一致的对外经济合作方向、具有一个或两个能发挥组织功能的一级中心城市的综合地域社会经济体系。 
    这种发展模式可以科学地处理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益、从不平衡到较为平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西部地区已经形成的经济基础大部分集中在交通沿线。四条重点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及基础设施最佳的空间结合;也可以使西部地区开发目标和全国的发展(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较好地结合起来;西部地区各省区市及各部门可以有明确的一致的地域开发方向,因而是西部地区最佳的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模式。 
    我们运用现代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理论及GIS和空间分析技术,确定了西部地区重点经济带的范围和等级;阐述了西部主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提出并论证了各经济带主要区段的产业发展方向及重大建设布局;根据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要求,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预测四个重点经济带大规模开发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演变及应采取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措施。为适应西部开发规划和管理的要求,我们还根据“点轴系统”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应的空间分析技术,确定了四个重点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即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呼包—包兰经济带、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带),并对相应的资源环境基础数据进行了集成。 
    有步骤地重点推进是西部开发的关键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三年多以来,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主要集中在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建设上。在这些投资的带动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比前几年明显加快。表明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在把西部大开发工作推向深入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培育西部地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能力(即“造血”能力)。这涉及到重点地区的确定以及重点地区与一般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 
    根据国际经验,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存在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方式是强调社会发展(输血型),主要是通过扶贫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改善欠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种方式是强调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市场运作机制和必要的政府干预,使落后地区形成“造血”机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种方式,两种开发方式都应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而经济发展必然形成经济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即重点经济带。也就是说,虽然西部大开发政策本身是追求地区均衡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但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不能追求西部内部的“平衡发展战略”,而要突出重点地区的作用和功能。总的原则只能是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使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相结合。 
    建设重点经济带的理论依据是“点—轴系统”理论。该理论概括了生产力和全部社会经济客体空间集聚和演变的规律,是一种最佳的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模式。可以科学地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益、从不平衡发展到较为平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基本形成后,区域进入全面有组织状态。它的形成是社会经济要素长期自组织过程的的结果,也是科学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计划、规划的结果。 
    建设重点经济带对西部开发更具有特殊的应用意义。西部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基础要素的空间格局造就了经济带的基础,即西部已经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大部分集中在交通沿线,现有的主要物流、人流、信息流等的通道方向基本是东西向的、指向海洋的。 
    重点发展四条一级经济带和四条二级经济带 
    重点经济带一方面是空间开发重点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具体经济活动聚集地以及不同中心城市之间空间联系的载体和通道。它的选择既要反映现实的空间结构,也要体现发展规划的战略思想;既要考虑现实的综合运输通道及其附近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要考虑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地区和促进重要区域联系和区域发展的必要性。因而,重点经济带要么是由目前的综合运输通道联系起来的西部经济重心所在,要么是根据宏观发展环境应该着重建设且具有发展条件的地区。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西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主要运输通道现状和规划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促进西部重点地区发展的目标,确定了西部开发的4条一级经济带和4条二级经济带。 
    一级经济带包括:(1)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东起陕西的潼关,西到新疆的阿拉山口。轴线上主要的城市有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渭南、咸阳、宝鸡、天水、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哈密、吐鲁番、昌吉、奎屯、石河子等;(2)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东起重庆的万州,沿长江到重庆市区后分为两支,一支沿长江到宜宾,另一支沿成渝线和宝成线向北至成都和绵阳。轴线上主要城市包括重庆的市区、万州区和涪陵区,四川的成都、绵阳、德阳、资阳、内江、泸州和宜宾等;(3)南贵昆经济区。西起昆明,沿贵昆线和黔桂线经贵阳至柳州和南宁,再到广西沿海地区。轴线上城市包括昆明、贵阳、柳州、南宁、曲靖、六盘水、安顺、钦州、北海、防城港等;(4)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东起呼和浩特,沿京包—包兰铁路经银川到兰州,再西延至西宁。轴线上的主要城市包括呼和浩特、包头、乌海、石嘴山、银川、吴忠、白银、兰州和西宁。这条经济带目前的实力虽然比较弱,但由于涉及内蒙古、宁夏和青海3省区的发展,从战略角度看应考虑为一级经济带。建设好这四条重点经济带可以使西部地区开发目标和全国的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使西部各省区市及各部门有明确的一致的空间开发方向。 
    二级经济带包括:(1)川黔沿线经济带。北起重庆、经遵义至贵阳。川黔—黔桂—南防铁路一直是西南地区出海的主要通道,而且川渝地区与贵州历来社会经济交往密切。将川黔沿线作为西部开发的二级经济带,可以促进南贵昆经济区与长江上游经济带之间的联络和交流;(2)广西西江经济带。西起柳州,东至梧州。南贵昆经济区内部多数城市与珠江三角洲存在不同程度的、较为密切的联系。该经济区既要共同营造好西南出海通道和出海口,也要共同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联系。建设好西江经济带可以起到联络南贵昆经济区与珠江三角洲的作用;(3)昆明—瑞丽经济带。自昆明至南亚有两条通道可选择,一是经大理和保山到瑞丽经缅甸进入印度洋,一是经玉溪和思茅到景洪进入湄公河流域。两条通道对西南地区意义都十分重大,但对于国家的作用各有千秋。昆明—景洪线可以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地区比较发达的湄公河流域的经济贸易合作,而昆明—瑞丽线则十分有利于我国进入印度洋。从国家地缘政治经济的角度,我们认为将昆明—瑞丽沿线作为西部开发的二级经济带意义更大一些;(4)西藏一江两河经济带。西藏作为我国的一个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结构都比较特殊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很大,因而需要在西藏自治区规划和建设一条在西部开发中具有意义的重点经济带。“一江两河”地区最有条件成为西藏的重点经济带,其重点是拉萨至日喀则地段。 
    中心城市是西部开发的主要支撑点 
    中心城市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聚集地和支撑点。目前,西部地区有建制市160个(其中地级城市68个)。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辐射带动能力、综合竞争力、以及区位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和分工各不相同。中心城市等级的确定对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战略至关重要。不但应充分考虑城市的综合实力,也应考虑它的战略地位。 
    我们根据可比性原则、可获性原则、中心区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从城市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力、对外经济联系强度、经济产出密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与全球和全国产业分工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城市经济吸引范围和人口规模等方面出发,选择了城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发展3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10个二级指标和36个具体指标,对西部城市的综合水平进行了科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考虑不同地区城市的区位特点和战略意义(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我们认为西部开发应该以下面四级共45个中心城市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具体方案为: 
    一级中心城市(3个):重庆、成都,西安 
    二级中心城市(3个):昆明、兰州、乌鲁木齐 
    三级中心城市(9个):南宁、呼和浩特、银川、贵阳、西宁、拉萨、柳州、包头、绵阳 
    四级中心城市(30个):桂林、防城港、梧州,遵义、安顺、六盘水,玉溪、曲靖、瑞丽,攀枝花、泸州、内江、宜宾,万州区(城区),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哈密、库尔勒,酒泉—嘉峪关、天水、张掖,石嘴山、吴忠,鄂尔多斯、通辽,宝鸡、延安,日喀则,格尔木 
    重点经济带内中心城市间存在较密切的空间联系 
    主要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分析是确定重点经济带(区)及其空间范畴的依据。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区域既可以是具有要素相对一致性的空间范围,也可以是存在密切空间联系的地点构成的功能或结构一致性的空间范围。因而区域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取决于对构成“一致性”的要素的选择和理解。但是对于政策实施而言,区域又必须具有明确的空间界线。因此,区域既是现实的映射,也是被社会塑造的(特别是受政策的影响)。空间联系是确定区域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它可以包括位置关系、经济联系、政治关系等等。其中空间经济联系对于确定经济带(区)尤为重要。经常用来反映空间经济联系的概念包括:生产配套与协作、供应链、劳动地域分工、商品流、资本流、信息流等等。在实际研究中,运输流、电信流、资金流、能源流等可以很好地反映空间经济联系。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课题组仅对西部地区的运输流和电信流进行了分析。另外,还利用复合指标对主要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西部主要中心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分析,我们认为西部开发的4个重点经济带(区)中主要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比较密切、相互作用比较强,超出带(区)际城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即它们作为独立经济带(区)的依据比较充足。但是南贵昆经济区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相对较弱(特别是广西与云贵两省之间),贵阳、遵义、昆明等城市与成渝地区存在较强联系。电信流分析表明,南贵昆经济区内城市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系都比较密切,因而应该以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系为契机增强该经济区的凝聚力。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呼包—包兰经济带各自内部的城市之间联系强度高。但重庆与贵阳、昆明的客流联系也很高,内江与贵阳、绵阳与西安和广元、攀枝花与昆明、西安与成都的客流联系也较高。反映出重庆、西安和成都具有明显的中心性,也反映出处于大的核心城市之间的中小城市存在一定程度的边缘性。 
    通过主要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我们确定了西部地区重点经济带(区)的一些比较独立的经济空间单元。包括: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兰州—西宁—白银地区、银川—石嘴山地区、呼包鄂“金三角”、天山北麓地区、成都平原、重庆、滇中地区、黔中地区、桂北地区(柳州和桂林)以及南北钦防地区。此外,宝鸡、宜宾、六盘水基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远离大的中心城市)可发展为比较独立的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