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藏族农民白玛四郎,靠砍树贩卖木材赚来的几千元而沾沾自喜。“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他很不情愿地改行承包了百亩苗圃,种树卖树苗。结果,仅销售苗木每年增加收入60多万元。
从砍树维持生计到种树致富的白玛四郎说:“天保工程的实施,不仅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更重要的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继续繁衍生息的绿色空间。”
白玛四郎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受益于“天保工程”的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中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有重点林区,几乎覆盖了所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工程实施的“以电代柴”、“天保搬迁”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等项目,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让西南少数民族群众过上了新生活。同时,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越来越被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群众所接受。
据介绍,“天保搬迁”项目旨在动员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和深山区的贫困百姓,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已有1.2万个贫困家庭大搬家,西藏将深山老林中的3560名藏族农牧民陆续搬迁到富庶之地。
西藏林芝县百巴镇大坝村“天保移民”阿娘,3年前还在昌都地区的一个山坳里,过着放牧和狩猎的生活,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如今,他和其他村民搬迁到平原后,不仅学会了种粮食和蔬菜技术,还贷款购买了一辆东风卡车跑运输,仅4个月,收入就达1.5万元。
西南少数民族群众大多地处高寒山区,自古以烧牛粪、木材为生,对森林造成极大破坏。“以电代柴”项目实施后,不仅保护了当地的生态,也让当地百姓用上了水电、太阳能和沼气等新型能源。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小街子村的藏族农民卓玛,原本每天要花3个小时上山砍柴,如今用上了政府为她安装的沼气池和省柴节煤灶。她还利用沼液、沼渣,盖起塑料大棚种起了蔬菜、草莓,仅此一项每年就增收3000多元。
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实施,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告别原来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格局,走上了高效利用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之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实施天保工程后,林下资源如松茸、牛肝菌等食用菌数量大大增多,林区农民每年拣菌子的收入超过2亿元;云南大理、临沧、保山、丽江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百姓仅种植核桃一项就创收5亿多元。
“天保工程”也保住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森林景观、生态群落。如今,生态旅游正成为这些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地百姓开餐馆、办农家乐、卖民族特色产品,依靠旅游致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