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的高温干旱使得北方大部分城市遭遇水资源危机,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的供水形势一年比一年吃紧。酝酿论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在缺水和干旱的催促下,终于正式实施。2002年12月27日,由长江下游扬州段取水自流至天津的东线工程开工;2003年12月31日,由丹江口水库取水至北京的中线工程开工。人们若不健忘,应该记得三峡工程曾经催生出一场史无前例的文物大抢救,《瞭望新闻周刊》以很大的篇幅,连续做过追踪报道。料想不到的是,南水北调工程同样面临文物大抢救的难度,而且难度和规模还要超过三峡。
文物调查又一次滞后
接受采访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文物抢救问题,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由单霁翔和原国家文物局长张文彬牵头,4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关注此事,并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文物。单霁翔介绍说,南水北调工程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以及这两个流域三个主要文化走廊或通道地带等内容。其中中线工程总干渠连接着夏文化、商文化、楚文化、燕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是古人类生活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区和总干渠渠线涉及文物众多,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丹江口水库二期工程淹没区仅已知的需要抢救保护和发掘文物点就有200多处,据估计170米水位淹没区内的古墓有近万座之多;工程一旦开工,水库正常蓄水位将从现在的157米提高到170米,淹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约370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从远古的人类化石遗址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部分古建筑群等珍贵文物所在地都将被永久淹没。总干渠渠线涉及的文物点仅已知的就有200多处,其文物价值和意义重大。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论证阶段,文物部门没有能够充分参与。虽然在渠线设计中,设计单位已经注意避开一些重要文物点,但是总干渠渠线的设计并没有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征求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南水北调总干渠的文物调查工作迟迟没有落实。由于过去文物调查依据的材料并不全面,此外地下文物的不可预见性,已知文物点不等于工程涉及的全部文物,例如,三峡工程在开工之初所知的文物点仅有100多处,经过详细调查后由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准立项的达到了1087处。所以,及早开展文物调查意义重大。另外,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20世纪50年代修建水库一期工程时,由于国家财力十分困难,仅对丹江口市、郧县、淅川县境内的部分地面文物进行了搬迁,对水库淹没区的部分地下文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90年代库区水位消落,一批古遗址、古墓葬相继暴露出来,曾经引发过大规模的盗墓活动,使许多珍贵的文物流失。文物部门虽然组织了一些抢救保护工作,终因所需经费较大无法解决。按照计划,库区大坝加高工程2006年全库蓄水,2008年向北京奥运会正式供水。对于水源库区来说,从现在到2006年蓄水时为止,只剩下两年多时间。除堤坝建设外,所有居民搬迁、文物保护等任务都必须在此时间内完成。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时间越来越紧迫。
政协委员们在议案中指出,三峡考古是我国最大的文物抢救工程,但是工作量过大,给文物部门预留的文物保护发掘工作的时间过短,留下诸多遗憾。不仅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都存在类似的情况,教训非常深刻。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吸取三峡工程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前期调研环评阶段,建立文物评估制度,文物部门提前参与,以避免文物和工程双方工作都被动,确保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河南:开工在即经费悬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总干渠沿线,是中原地区文物点分布较为密集、内涵较为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的区域。2004年10月,该工程豫北段将要开工,但是该段的文物勘探和发掘工作几乎没有开始,形势之严峻令人担忧。该工程水源地是地跨湖北、河南两省的丹江口水库,总干渠全长1267公里,其中河南境内长731公里,约占总长度的60%。总干渠南起南阳盆地,经伏牛山南麓、太行山东麓、黄淮平原,纵跨河南省全境。所经过的区域,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渠道涉及范围广,所占面积巨大,牵涉的文物点之多前所未有。如南阳盆地及其附近的丹江口库区,不仅发现有旧石器时代的化石地点,而且有丰富的楚文化遗存,是研究早期楚文化的起源、楚都丹阳的地望等一系列前沿课题的极为重要的材料。汉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富,南阳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葬举世闻名,是汉代艺术的瑰宝。而总干渠所经过的地方,正是该类墓葬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豫西北太行山东麓一带,地处中原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文物古迹众多,遗存等级较高,年代跨度较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具体而微的中原文明编年史。根据国家文物局的部署,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于2003年9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总干渠河南段文物考古调查工作的通知》。随后,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沿线相关县市,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田野考古调查,初步确认总干渠河南段涉及文物点121处。其中墓地和古文化遗址117处,古代建筑3处,碑刻1处。经过进一步调查复核,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点在130多处,干渠沿线文物至少在140处左右。根据文物调查资料并结合历年来的考古成果综合评价,总干渠沿线分布有自旧石器时代的化石地点至清代的家族墓地和古建、碑刻,涵盖了中原古代文明的每一个时段,干渠所经地区是古代的经济文化发达区域,文物点分布较为集中,有些墓地甚至连续分布达数公里,沿线经过的文物点中,涉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此外往往在一个文物点中出现古代墓葬群坐落在早期遗址上部的现象,难以将遗址和墓群截然分开,也难以按照时代对文物点进行分类,由于沿线文物点种类多、数量大、年代跨度长、分布密集、等级高、文化内涵复杂、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需进行搬迁、钻探、发掘和后期保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业务科陈彦堂科长介绍说,目前工程豫北段设计方案已经确定,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已上报国家发改委,估计8月份可以批复下来,10月份将要开工。但目前文物工作基本停留在田野调查和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上,具体到钻探和发掘,现在还难以开展,虽说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预留时间。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任何一个建设项目开工之前,都要进行文物分布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对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勘探,根据勘探结果进行考古发掘,发掘结束后根据结果来决定是否进行基本建设的施工,这是一个基本程序。然而现在开工在即,该段的文物钻探和发掘尚未提到日程上。尽管通过野外调查对文物分布心中有谱,但核心的问题是经费落实没有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凡因进行基本建设需要文物勘探、考古发掘的,所需费用和劳动力由建设单位列入投资计划”,而该工程文物保护经费经过初步预算,要花费数亿元。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介绍说,文物保护中最重要的勘探和发掘必须等到经费落实后才可以进行。现在开工在即,却找不到可以落实经费的单位,只有当经费落实后才可以进行抢救,可以组织中央、河南省内和外省的考古力量,同时请大学考古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共同进行抢救勘探发掘。考古是一个很细的工作,需要的时间也很长,所以对河南来说,压力很大,根据现在的情况进行抢救也已经很迫切了。
河北:文物勘探与水利工程同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进入河北后,沿京广铁路西侧北行,途经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穿越石津干渠和滹沱河,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全长461公里。天津干渠在河北保定境内从总干渠分水,在保定和廊坊过京广、京九铁路到天津。中线工程河北段所经之处大部分为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心地带之一,也是河北省古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文物遗存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经历各个历史时期直至近现代,绵延不断,种类多样。2002年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工程沿线各市组成了5支文物普查队进行全线段拉网式徒步踏查,在总干渠沿线发现南营村遗址、老虎地墓群、故城遗址等多处文物遗存点。2003年11月至2004年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又对总干渠进行了复查。两次调查共计发现古代文化遗存地点或丰富区、段155处,总面积23000多万平方米,其中古遗址102处,古墓葬53处,涉及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县北朝墓群和临城县邢窑保护区之山下遗址,八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曹凯说:“南水北调工程在河北古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进行规模空前的开挖,给考古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已经进行的调查都是地面踏访,没有进行地下勘察,估计工程开挖后涉及到的地下埋藏文物要远远多于目前调查的155处。通过对大量埋藏在地下的未知文物的抢救性发掘,有望使河北的文物取得多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引水干渠所经之地均为野外区域,千百年来农民精耕细作,田里的陶瓦片捡得很干净,仅靠地面调查难以发现所有埋藏遗址。地下文化层埋藏情况不明,绝大部分路段都需要进行文物勘探,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的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可以想见。
南水北调中线石家庄到北京的部分工程已于去年底开工,今年年内河北段干线工程也将全面开工。虽然河北段文物状况进行了两次调查,但均未进行地下勘察,文物保护的大量实质性工作还没有什么进展,而时间已经不多了。
按照工程总体设计,河北段建设将于2006年底全部完成。文物保护工作的规划是,到2005年12月完成对石家庄以北段的勘探、发掘工作,到2006年7月完成石家庄以南段的勘探、发掘工作,其中全部的考古勘探要在今年完成。水利工程和文物勘探在时间、空间上重合,文物勘探面临很大的困难。
[相关资料]
河北考古六大工程
总干渠沿线的文物埋藏,涉及到河北省文物考古的六项课题。
其一是河北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形成。目前,冀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时空框架已大体建立。太行山东麓地区是新石器文物分布丰富地带,通过发掘有助于对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反映的生产力、社会结构、聚落形态以及地理环境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其二是商民族的源流和发展。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是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发现过大量夏时期遗存。工程经过的区域通过考古调查已发现大量夏商时代遗址,对工程经过的这些遗址进行分层次发掘与研究,有望在商民族的源流和发展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其三是战国时期的燕、赵和中山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燕、赵和中山国的文化都非常繁荣。各国的文化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到了战国中晚期又逐渐显示了趋于统一的形势。工程沿线分布有密集的战国时期墓葬和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对研究战国时期的燕、赵和中山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交流等方面有望取得新收获。
其四是两汉时期的诸侯国研究。两汉时期河北境内北有中山、中部有常山等诸侯国,通过考古发掘将在研究汉代诸侯国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力争有所突破。
其五是曹魏、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曹魏建都邺城以后的300余年,邺城所在的河北南部地区一直是北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工程经过的地区过去曾发现和发掘过大量的北朝时期墓葬、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将极大地丰富北朝时期的考古学资料,进而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融合提供丰富的实物材料。
其六是河北瓷窑考古。河北是我国北方邢、定、磁州三大古窑的故乡,这三大古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工程经过的区域正好是三大古窑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通过考古发掘,在三大窑考古方面有望取得更大的进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