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沿柞水县乾佑河西行,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套种的二花、五味子等药材随处可见。在乾佑镇梨园村,正在给药苗除草、施肥的村民王兰英告诉记者,她承包的5亩退耕地,全部种上了木本药材,按政策补助成品粮750公斤,领取管护费100元。“药材种上山,不占口粮田,还享受政策,我们种药兴产业的干劲更足了”。这种林药结合互动发展的模式,得到国家中药材GAP推广中心专家的肯定,认为“柞水模式”对全省乃至全国类似地区发展中药产业,具有借鉴作用,值得推广。
柞水山大沟深,人均耕地仅有0.7亩,且大部分是缓坡地,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如果把有限的一点“口粮田”过多用来种药,不但引起农民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而且也不符合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种粮与种药,粮药争田的矛盾如何解决?面对县情实际,县委一班人通过认真调研形成共识:贫困山区耕地有限,发展中药产业,必须念“山”字经,打“林药”牌,不断拓展产业融合领域,在对现行运作方式大胆创新的基础上,提出林药结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即林业+企业+基地+农户(林场)模式,把中药产业开发与退耕还林、天然林管护、公益林建设结合起来,借助林业部门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由药业龙头企业负责药材规范化生产和产品购销,农户和林场在各自的林地上按标准进行作业。同时,把现行林业政策“嫁接”到山地中药材种植上,以政府补贴的方式,引导农民在自留山、责任山和荒山荒坡上种植不刨根的花用、果用、茎用药材。在实施过程中,领导带头抓基地,干部示范搞种植,全县32名县级领导、120名科级干部、80余个部门分别在三条流域包抓百个药源基地示范点,实行人员、资金、项目、责任、技术五落实,调动了农民种植林药的积极性。此外,他们还组建了以石镇林场为主体,以营盘等3家国有林场投资参股的秦岭中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吸纳100多名林业下岗职工就业,实现林业企业由砍树伐木向种药兴产的转变。
林药结合模式经一年多的实践,为柞水林药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全县森林覆盖率大幅上升,中药材面积发展到9.5万亩,建成中药材基地9个,医药龙头加工企业8个,年产值达1.2亿元,上缴税金1000多万元,农民仅中药材一项人均增收60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