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中大挖及配件曙光之路在何方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8-01-10 14:06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中国的挖掘机市场上,从实质上分析就是一场狼羊大战,各自为了生存和命运,整日不停的在草原中奔跑和前进。在前进中不乏有被狼吃掉的羊,但大多数羊还是存活下去。

中国的挖掘机市场上,从实质上分析就是一场狼羊大战,各自为了生存和命运,整日不停的在草原中奔跑和前进。在前进中不乏有被狼吃掉的羊,但大多数羊还是存活下去。

对于大中挖掘机而言,10年的成长路程漫长且短暂,遗憾的是国内中大挖却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其实,商场就如战场,虽然没有硝烟,没有波澜壮阔,但都有一颗难能可贵的报国之心。

作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一个缩影,挖掘机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而近几年,小型挖掘机已经引领时代的潮流,并且有一个良好的开局,而大中挖掘机却长期被国外品牌占领和主导,这是国人一种挥之不去的遗憾。我们时常在想一个问题,国产小挖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已经有国人朝着中大型挖掘机的方向,在思考、在努力、在尝试。但为何工程机械行业中仍没有我国中大型挖掘机的一席之地?国内外大中挖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差距呢?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深思的。

行业人士的一种说法:主机企业和配套件供应商是命运共同体。用一个非常不雅的比喻来说,两者是“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永远息息相关,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如各奔东西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同心协力才能蹦得高、跳得远、最终赢得发展壮大的机会。其道理再清楚不过、再浅显不过了:主机行业低靡,对配套件的需求自然不旺,成本压力加大,在价格上尽力打压配套件;配套件行业不景气,无力提升技术性能和质量,势必严重影响主机的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最后失去的是双方共同的市场,正所谓“唇亡齿寒”。

回顾—10年成长之路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挖掘机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挖掘机市场十年来几乎平均每以30%速度递增,从1995年2503台到2004年48921台,净增19.54倍。如果说10年前中国挖掘机市场开始映入我们的眼帘,那么在2004年全国液压挖掘机出口2749台,挖掘机市场则明显进入了快速增长的绽放阶段。根据2006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的不完全统计,1997-2000年中国的挖掘机市场销量不足8000台,甚至1997年之后的2年里销量一直在三四千台徘徊。而2001年挖掘机销量一举突破了1万台,与此前4年平均销量(4736台)相比,增幅达到了162%,此后每年绝对销量均大幅增长,我国挖掘机市场6年黄金增长期自此正式到来。今天,挖掘机销量变为2001年的4倍,此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品牌都开始重视中国的挖掘机市场,品牌定位、产能扩张和市场培育基本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大型挖掘机是这几年挖掘机产品中的绝对主流,而我国挖掘机市场所取得的辉煌可以看作是中大挖市场的辉煌。

现状—行业市场“大蛋糕”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关税进一步降低,这就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促使我国挖掘机市场发展迅速,尤其中大挖的发展使国人为之震惊。

波浪式市场发展状态

在我国的7大类主要工程机械产品中,挖掘机已成为仅次于装载机的第二大子行业,而由于挖掘机的销售利润是装载机的2~3倍,所以从营业额来看,它也与装载机行业越来越接近。我国挖掘机市场呈现波浪式发展,市场需求空间较大。在当前靠单一产品很难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市场情况下,任何一个工程机械企业想要走多元化的道路都无法忽视挖掘机的分量。国内装载机企业纷纷上马挖掘机项目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毋庸置疑,我国挖掘机的所有进步,都离不开相关的生产企业和配套件企业的支持和努力;同时,在主机企业的带动下,相关配套件企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双赢,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液压挖掘机独占鳌头

在世界范围内,中大型挖掘机一直是各国挖掘机企业角逐的主战场,尤其是中型挖掘机企业的角逐战场,不但其销量最大,而且也有着较高的技术难度,所以一个国家的中挖市场的容量决定了其在世界挖掘机市场中的地位。在2006年我国挖掘机市场总销量中,20t级的挖掘机销量比例高达53%。目前,中国挖掘机市场里的中大型挖掘机销量已经占世界中大挖总销量的23%,与挖掘机鼻祖——日本,并列成为世界最大的中大挖主流市场之一。

2004年中国挖掘机市场中,20t以上的挖掘机销量逐年增加,虽然受近两年我国小挖增速迅猛的影响,可仍然占有60%以上的份额,主体地位依然不可撼动。特别是超大型液压挖掘机的快速发展与普及非常令人吃惊,它具有非常好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

分析—国内外水平差距

巨大的市场,丰厚的利润像一块诱人的蛋糕,引得国外资本纷纷进入挖掘机生产领域。众所周知,世界上几乎所有著名的挖掘机制造商都在中国建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而我国中大挖领域几乎全部被外资所垄断。而国内品牌挖掘机仅占市场5%,如徐工集团、柳工集团、这些重量级企业几乎损失殆尽。

国内外品牌之间的存在什么样的差距是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和危机,同时应敢于面对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说,差距是全方位的,并非我们看到的质量和销量那么简单,而远远超出了产品本身和市场本身。

质量和服务

任何产品,顾客在购买时都要考虑产品的质量问题,产品使用寿命的长短。为何国外产品像卡特、日本的小松销量永远占据世界行业的前端,其原因关键性在于企业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

虽然近年来我国中大挖在外观、质量和人机工程学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但与国外挖掘机相比,仍存在外表加工面及焊缝不平整、涂漆质量差、附着力差以及噪音大等缺陷。同时,挖掘机没有按严格的可靠性设计并进行可靠性试验,因而质量得不到保证,具体表现是耐久性和可靠性与国外先进产品相比差距较大。具体比较:在制造技术方面,与国外企业装配水平的差距较大。其中包括工艺装备、专用工具、装配工人的装配技能、配套件的质量水平和装配管理等方面。差距最大的是在控制技术方面。因为中大型挖掘机的控制技术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在核心控制技术——电控技术方面。

目前国内的控制水平仅限于实现四五项简单的基本功能,而且还存在稳定性问题,在电控技术的中高端几乎是空白。例如,卡特彼勒的中大型挖掘机在控制技术方面是很发达的,其精细的程度可以举例说明。

悲观的讲,我国挖掘机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可靠性差距在10年以上,主要表现为早期故障率居高不下,有一些产品大问题不犯、小问题不断,而有一些产品重大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导致产品质量欠佳。举一个例子,国外的一些中大型挖掘机在遇到障碍物或者软土层时可以自动调用加减力的控制技术,国内产品基本上做不到这些,即使有些具备了类似的控制功能,其精细程度也远远落后国外产品。

其次,在营销和服务方面,现阶段我国自主品牌挖掘机和装载机的营销模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众多外资挖掘机品牌将融资租赁、大型配件中心、翻新工厂和二手机销售等手段导入中国挖掘机市场之后,挖掘机的营销模式已经从注重交易环节向注重销售价值转变。在这样的变革面前,本土品牌加速变革、培养新的营销和服务能力。同时,外资中大挖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使中国用户形成了一定的使用习惯。在产品出现问题时,其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样和及时。

资金和人才

资金是生存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讲,要发展中大挖,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没有资金作保证一切都是空谈。从大环境来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科研经费投入较少以及企业资金实力与国外跨国公司之间相差悬殊是不争的事实。例如2005年,进入我国企业500强的工程机械企业研发投入为1.9亿元,只占销售收入的1.88%,而许多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都高达3%~4%,甚至8%,美、日等国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比重则高达20%以上。仅就企业来讲,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科研经费为其销售额的3%~8%,有时甚至更高。如果按照其2006年的销售额3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00亿元)的5%作为产品研发费用来计算,其2006年研发资金就高达14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研发费用比例较高的也不超过销售额的1.5%~2%,使人无法想象。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我国在中大挖方面的资金实力较弱,产品销量不大,导致了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一方面要想取得技术突破的企业求贤若??中真正懂得挖掘机技术的人才却十分缺乏,即使在很多大型企业中,也只是看到表面,而对于它本身关键性的部件却了解甚少。因此,我们要加强丰富行业人士的知识,提高员工的素质。

体制

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对于任何企业来讲,更应该有自己的制度和规则,才能领导好自己的员工,公司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韩学松先生说:“中国想要发展中大型挖掘机产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制度问题。”

目前,我国的挖掘机制造企业无论从资金还是技术方面来讲都比较匮乏,作为原来基础研究的主体,原来的那些国家性质的相关研究所已经全部成为企业单位,不得不在新的体制下谋生存,基础性研究得不到保障,而企业的研究主要是应用研究。这个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也是我国发展中大型挖掘机的进程中最大的矛盾,这与国外相比是没有可比性的。但近两年,我们不得不关注,我国企业之间不断的并购重组,以达到更好的效益。如:江苏沃得、江西宜工、江苏常松三大企业“联姻”,而此次战略重组的目的是沃得集团通过借助“宜工集团”和“常松集团”的原由资源进入工程机械行业,为集团创造新的产业链,从而打造出横好的工程机械产品。

孕育创新和引进开发

我国挖掘机行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获得专利的产品少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少,主要原因是多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发展工作。许多国际上知名的企业都称为我们是“拷贝”专家。行业术语即“跟踪”或是直接“克隆”,但这种方法不注重二次开发,于是国内出现了二次引进。例如我国的挖掘机开始是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制造技术,以后又引进日本的技术,但都未成功。因此我们辨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既不要盲目和全盘照抄照搬,以次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以至于最终的结果不容乐观。从长远来看这是制约自主品牌中大挖发展的软肋。

如今,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越来越被企业重视,开发新产品时再搞测绘、跟踪和克隆就不合时宜了,甚至可能引起知识产权诉讼。但也不要惭愧于这种方式而放弃我们学习的权利,因为我们走的就是若干年前他们曾经走过的路,而且必将在基本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把这一“光荣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下去。

而在国内的自主创新问题中更重要的问题是整机的自主品牌问题。国际化的市场要求采购组装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目前国内有很多中大挖产品虽然配套件方面和日本及韩国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产品质量却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产品品牌上还没有得到用户的普遍认可。这与我国历史国情是密切相关的,即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很多基础技术还处于学习和积累阶段;而且决定于企业目前现状,即研究投入远远不足,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

观察行情

在任何领域,任何行业,只有对它熟知和了解,才可以驾驭。俗话说: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很多人低估了中大挖制造技术的难度和复杂性。他们认为我国的装载机、推土机和起重机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市场做起来,中大挖应该也没什么大问题。造成这种理解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前的中国传统6大家挖掘机企业几乎全部消失或者转产,当今的中大挖制造企业基本是由装载机、推土机企业延伸而来。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认为中大型挖掘机技术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制造其他工程机械产品的企业能做起来,中大挖当然也有能力做起来。但是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首先,中大型挖掘机的工作环境要比装载机等工程机械恶劣得多,每天工作时间一般较长,尤其是中国正处于工程建设高峰阶段,挖掘机数量供不应求,工程周期一般较短,挖掘机24小时连续作业的情况是家常便饭,这就对整机产品的可靠性、经济性、操作便利性和使用舒适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尤其是大型挖掘机采用发动机—油泵的电气控制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动机的性能,但也容易降低油耗。

其次小挖已经取得了开门红,中大挖离我们不会太远。因此很多企业以小挖为契机和起点,向中大挖发力的冲动时敲击着国内企业家躁动的心。然而,只有经历过或者身处挖掘机制造企业的人才会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迥异。单从产品本身的功能和要求来说,小挖和中大挖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虽然中国挖掘机行业过去十年,关键配套液压件等的先天性国产缺损,导致了在中大型挖掘机市场被韩、日、美、欧等外资企业瓜分了90%以上的份额经十年艰苦奋斗,国内企业仅夺回了近27%份额。

2003年中国的小挖市场处于近十年发展的高峰期,8t以下的小挖年销量超过3000台,2004年在市场受国家政策影响而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小挖销量不降反升达到了6000台左右,国内小挖制造企业也由少数几家发展到50~60余家,这不能不说这是行业的大发展,而且出现了许多年产销量超千台企业。如外企的烟台斗山、北京现代京城、广西玉柴、山河智能和正在崛起的江西南特、桂林华力等有巨大活力的小型挖掘机企业。并且在配套件方面,中大挖面临的技术要求比小挖精确得多,同时也更加难以配套。小挖的液压系统压力在22MPa左右已经是高压了,而中大挖的高压基本在3236MPa以上。在发动机方面也有很大差距。发动机作为核心部件,中大挖对可靠性和耐耗性方面要求更高。举个简单的例子,目前很多国内小挖可以使用国产或者合资品牌的发动机,而如果选择同一品牌的发动机,中大挖制造企业只会使用原装的产品,而不会使用东风康明斯发动机。这些基础件和配套件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带来了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的显著不同,特别是在发动机、液压件和电控系统等一些尖端的基础件方面。

策略—对症下药

当今社会是迅速发展的年代,我国经济趋于稳定,工程机械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但中大挖的发展确是我国国人的心病。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再难治理的病只要对症下药即可康复。相信我们只要找准病根,使用科学方法,另附几副中草药,会有些帮助。

“中西结合”药到病除

这里有两付“药”,既适用于主机制造企业,也对症于配套件制造厂家,感兴趣者不妨一试,正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

“西药”—可以治疗技术差距之病,味甘,服用简单,疗效快,毒副作用大。它就是:技术引进、“拷贝”、高薪聘请专家……

“中药”—可治疗产品可靠性差距之顽疾,味苦,服用麻烦,疗效慢,毒副作用小。它就是:以主机厂为中心,配套件厂、主机用户三方建立“战略联盟”,转变企业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增强质量意识,加大技术投入,提升整体工业水平……

剖析弱点战胜困难

实事求是地剖析我们的弱点,将有助于我们正视问题,充分认识困难,并使得措施的制定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明确所处劣势的同时,充分认识我国挖掘机行业占有的优势,将有利于我们坚定信心,轻装上阵,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扩大优势,并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创造品牌效应

技术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品牌差距,因为即使是国内最知名的工程机械和配套件品牌,与国外品牌相比也是地地道道的“小字辈”;这就决定了我们目前还主要是“守城”。然而,2005年全年工程机械进出口额基本持平这一喜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出口是必由之路,并且从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上实现了突破,演绎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和发展势头。而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向来是国产工程机械与进口产品抗衡的核心支撑,而且曾经和仍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整体技术落后潜在的危险性很大。相对应的,相关配套件的技术差距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了主机技术提升的障碍,最起码是支撑不力。

强强联合准备迎仗

行业要发展,整合是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主要厂家的实力逐步增强,而且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挑战的严峻性;加之合资、独资厂家早已在中国抢滩登陆,利润最大化是合资或独资厂家进入中国市场追求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在国内各行业主导企业“强强联合”正跃跃欲试之时,他们彼此联合则完全不可能。在已经进行的无数次较量中,尽管我们丢失了一些“阵地”,但并没有败下阵来,反而使我们认清了形势,找准了差距,建立了信心,制定了措施,技术队伍、生产队伍和销售队伍得到了锻炼,有信心打一场“决战在市场、决胜在工厂”的有准备之仗。

中大挖曙光之路—指日可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大挖的发展路程是如此的长,如此的艰难,相信我们只要下定决心认真去做,必会走向光明。

国企中大挖开始起步

近几年来,国内挖掘机制造企业开始更加重视中大挖的制造,三一、柳工等企业陆续成立挖掘机公司,进行独立运作。国内企业大多能够根据市场准确定位,选择的核心配套件大多是优于韩国产品的,甚至和日本等国的第一档产品接近。同时,产品型号也越来越齐全。如徐挖原来多年靠一个吨位的中型挖掘机打天下,经过??品。同样,厦工、三一、四川邦立、等企业也纷纷延伸出了多种产品型号。在电子控制方面,柳工的9系列挖掘机已经实现了完全电脑控制,三一在电子控制方面也获得了自己的专利技术,在制造工艺和外观方面得到了较大提升。此外,柳工、三一、厦工和龙工等挖掘机企业的品牌推广意识越来越成熟,并努力借助整个集团公司的品牌优势来进行推广。

重走小挖之路不可行

近3年来,小挖市场增长非常快,由于国外品牌企业早期对这一市场不够重视,国内的几家小挖制造商经过努力已经品尝到了市场带来的“美餐”。相对来说,小挖的技术难度较中大挖低很多,国内挖掘机企业要抢占市场份额相对容易,但要带动大挖突围、挑战国外品牌挖掘机主导市场地位还很艰难。据悉,2007年以来,江苏等一些主要小挖市场的国内品牌已经开始丢失一部分市场份额,失去了一部分中国客户的信赖。如果小挖企业不继续认真地做好小挖产品,可能会重蹈10年前中挖市场的覆辙,最终令市场逐渐被国外品牌所蚕食。因此,中国的小挖企业不能被暂时的成绩冲昏头脑、盲目求全求大,踏踏实实地夯实小挖的基础才是根本。所以,从技术和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小挖的发展对大挖的带动意义并不大。

政府介入促进大中挖发展

对于中大挖这样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子行业来说,如果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显然成长缓慢,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如为国外挖掘机主要配套企业落户中国或建立研发中心搭建平台,让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合资合作。行业协会则应为政府、企业和国外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逐步实现技术引进和配套件的国产化,这样才能保证产业安全。另外,政府和行业协会还应注意控制二手挖掘机的进口,保护国产挖掘机的市场健康成长。令人高兴的是,中国政府已经对倾销的问题开始关注,另外原装挖掘机进口的关税也有所调整。国家近几年还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等基础产业的投入,对于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大型挖掘机制造行业来讲,这是很好的机遇。

任何事物,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我国国人对于发展中大型挖掘机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但是越艰难也越能体现人的价值并从中获取乐趣。中国的中大型挖掘机企业管理难度很大,但是大有希望。我国已经开始对挖掘机的心脏—发动机和核心液压件进行攻坚,难能可贵的是挖掘机企业的管理团队怀着一颗产业报国之心,充满激情地努力向前发展中大型挖掘机产业,为国内挖掘机行业的发展尽最大的责任。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者,但也没有绝对的弱者,向着一个目标不断地去努力,总会成功甚至超越这个目标。相信在我国国人不断努力和创新下,中大挖市场必将逐渐“回暖”,并恢复其应有的“青春”。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