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刚刚结束,但车展的远水不解终端市场的近渴。上半年重卡市场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汽车行业增速最快的品类,同时市场上出现了东风天龙、柳汽霸龙507、解放J6等自主高端重卡品牌,引领重卡产品跨越式升级。但也有业内专家指出,随着出口和投资的影响,对重卡的产品升级要求将更为高端、更加国际化,同时,下半年伴随着国内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以及国三汽车排放政策的执行,重卡火爆可能难以为继,也就意味着用于高附加值研发的资本将受到影响。
引进与创新:重卡混血儿独具优势
国内外重卡在消费理念和政策引导上的差异,导致国外引进的车型在性价比上与国内消费者的预期差距增大。据中信证券研究咨询部高级研究员李春波分析,买重卡的人非常注重性价比。目前在中国,高端重卡市场不会做得很大,这是市场必然的结果。
2008年第一季度,国内自主品牌的主流厂家东风完善天龙型谱、解放推广J6、柳汽霸龙507量产继续“攻城掠地”。借着计重收费、中外合作的优势向原来市场领导者斯太尔系发起更多挑战。解放奥威、东风天龙、柳汽霸龙等拥有中外优势的企业产品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东风商用车有关人士认为,在霸龙507、东风天龙等产品进入15吨级以上重卡市场后,重汽、陕汽、红岩等原来重卡斯太尔系企业的市场份额在缩小,它们的市场份额开始被新势力瓜分。
在柳汽市场部黄春华部长看来,东风公司在2006年推出东风天龙获得成功之后,再由旗下子公司东风柳汽开发欧洲路线的霸龙507,目标是“国产欧洲车”。在中国无论哪一个厂家的技术都没有绝对的能力“一家独大”,而重卡属于生产资料的本质也要求使用个性化、贴身化。所以,重卡行业中那些凝聚中外优势的产品将更有前景。
近几年,中国重卡的技术来源更加多元化。东风天龙“身上”有日产柴的技术,J6重卡的外形是一汽与意大利公司合作设计,各种技术来源有助于国内重卡企业生产出更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而柳汽技术层面早已实施国际化发展的策略,并坚持贯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原则。东风柳汽充分利用东风-日产合作带来的优势和资源,不断创新发展,在乘用车、商用车领域同时树立自主品牌,霸龙507就是执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原则与国内外专业机构联合开发的具有国际化DNA的高端重卡。
专家认为,一汽、东风、柳汽等实力雄厚的企业进入中国重卡市场,对重卡领域的影响很大。重庆凯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经理分析道,一汽和东风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目前一汽、东风和柳汽在重卡市场所占的比重还相对较小,但随着它们不断改进产品,再加上他们的产品拥有中外多方面的优势,在重卡领域很快就会进入市场前列。
机遇或威胁:宏观调控力度加大
重卡做为一种生产资料,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速度有较大的相关性,因而很长一段时间内,“缺重少轻”是对我国商用车行业最形象的描述,直到2005年之后,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网络的日益完善、国家基础建设的逐步深入和物流企业减低成本等原因,一些大马力、环保型、效益型中高端重卡新品在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尤其自2006年全国开始实施计重收费以来,重卡市场出现井喷,2006年重卡销量较2005年同期增长30.55%%,而2007年重卡销量同比2006年增长58.64%%。
产能的极大扩张和市场需求的调整拉动了产品的升级,厂商也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本投入产品设计和研发。曾经一统江山20年的斯太尔技术不再一枝独秀,东风采用日产柴技术推出了东风天龙,柳汽采用欧系技术推出了霸龙507,解放自主研发了J6,成为了中国重卡的新生力量和高端重卡的代表,与斯太尔技术平台发展起来的重汽HOWO、陕汽德龙、红岩T霸等高端重卡一道,推动中国重卡从“普通实用型”阶段迈入“高端舒适型”阶段。
今年以来,影响商用车市场的因素有较大变化,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将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将意味着行业景气度将降低、商用车需求量将下降。同时今年7月1日,商用车国Ⅲ排放标准就要在全国强制实施,这样会使得每辆重卡的成本至少上涨2万元左右,再加上近年来钢材、橡胶等原材料的持续上涨,重卡以涨价来缓解压力已成为定局,从而导致商用车的销售提前释放,很多企业表示,今年上半年几乎完成了全年销售任务的60%%至70%%。种种不利因素接踵而来,业内专家早在2008年初就有估计,今年卡车总量会下降5%%至10%%,中重卡市场总量会下滑20%%左右、商用车成本会大幅度增加、部分低档车会在国Ⅲ标准下被迫退市等。
压力与动力:国际化成必然之势
目前,各个跨国公司已通过合资、控股等手段将整个汽车行业尤其是乘用车领域重新洗牌,而重卡可说是商用车领域的最后一块蛋糕,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在去年,沃尔沃集团全球销售收入达894亿元,最主要得益于2007年收购了日本日产柴油机汽车公司和控股中国山东临工。而在北京车展上,意大利依维柯商用车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汽和重汽合资新组建的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高调推出一系列高端重卡,其立志重卡领域发展的用心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卡车企业在研发能力、制造工艺上与欧美差距的逐步缩小,而只有国外重卡价格1/4至1/3的中国重卡,有着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在俄罗斯、中东、东南亚、北非、西非、中南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效益明显增长,据预计,2008年~2010年,我国重卡出口的年均增长幅度可能超过50%%。由此,不难看出国际化将成为所有中国重卡厂商的必由之路。
机遇就是挑战,压力就是动力。重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有着巨大成本压力和严峻形势考验的产业调整和产品升级,从长远来看,有高附加值的重卡将会在全球更有竞争力,而无可避免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课题将是起步,就是要与世界同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