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个人都津津乐道于蓬勃发展的新兴市场。技术的变革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各大风险投资机构在不同时代都会瞄准不同的行业,20世纪80年代,他们把目光瞄向了蓬勃兴起的计算机行业;90年代,他们热衷于投资互联网;进入21世纪,这些风投机构又把目光转向了初现繁荣的生物和纳米技术。现正在寻找下一个目标。他们认为已经找到,那就是能源。
过去每个时代所出现的繁荣都与能源有关,如燃煤火电、燃油内燃机、电力的兴起,甚至喷气式飞机时代的大规模旅游。但是,过去几十年以来,人们似乎不是很关注能源业,那时,煤炭和天然气都很便宜。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更是非常廉价。新出现的核电价格也非常低,几乎没有创新的压力。
仅仅过去几年,一切似乎都变了。石油不再廉价,它变得越来越昂贵。此外,由于消费市场对石油需求增长强劲,人们对石油供应问题产生了担忧。如果石油供应一旦枯竭,新的储量将越来越难以找到。
如今,人们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向轿车油箱中加入什么燃料,而不是再想方设法如何从地下钻孔抽取石油。既然抛弃油箱的想法不能实现,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电能驱动轿车行驶。世界大部分石油资源掌握在几个国家政府手中。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沃尔塞(JamesWoolsey)联合环保人士想获得产油国更多支持,但他的想法被有些产油国怀疑有颠覆政权的企图。实际上,沃尔塞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减少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与石油价格一样,天然气价格也出现了增长,这推动了电价上涨。比较而言,作为替代能源的风能和太阳能已不再昂贵。但实际上,煤炭价格仍很便宜,它也正是工业化的亚洲所青睐的燃料。但是,发达国家却持有不同的观点。
从理论上讲,美国有很多等待建设的火力发电站。但最近15年来,除了有几家电厂完成建设外,其他许多待建电厂或延期建设或取消建设。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美国人不能忍受在自己的家门口建设具有污染的大型工业用发电厂。第二,美国电力公司担心如果电厂一旦建成就要被征收高额的排污费和二氧化碳排放费,有些发达国家已实施了该项政策。从经验教训来看,美国公司在燃气电站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现在他们不想再重蹈覆辙。
这种情况为风力和太阳能开辟了能量空间,这确实是一个机遇,因为在未来这两种能源的价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从目前来看,即使建设风能和太阳能电站的成本仍高于燃煤电站,但预计未来利用这两种能源仍将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
推动新兴市场出现繁荣局面的原因众多,但这些市场已经觉察到了利用能源方式的转变。在经济低迷时期,全球变暖现象很可能不再是受人们长期关注的首要问题。随着利用新的供应能源满足亚洲日益增长的需求,过高的燃料价格可能回落。燃料来源将日益多元化,能源供应安全会得到改善。但其中的任一种原因都不会彻底消失。
如果以传统方式从地表钻孔获取廉价石油的话,石油价格将继续廉价,那么,“石油峰值(PeakOil)”理论将很快得以实现。到那时,“全球变暖”现象肯定也不会消失。现在,世界上还有如沥青砂,液化煤等多种形态的油,从长期来看,这些替代品不太可能被耗尽。但生产这些替代品将会花费高昂的成本,其基础价格将远远超过今天的价格。另外,全球石油生产总是与政府风险相随,有些产油国并没有出台强有力的宪法限制掌控石油资源的政客。
贪婪梦想之外的奖赏
全球能源市场仍很庞大,目前,世界人口每年能源消耗约为15万亿瓦(terawatts)(1terawatt相当于1000gigawatts,1gigawatt相当于世界最大燃煤发电厂的发电量)。广泛投资能源行业的美国硅谷最著名的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JohnDoerr)分析认为,如果把这些能源转化为商业价值,将达到6万亿美元,这相当于世界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每年能源消耗将曾至30万亿瓦。
如今,对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区分不同国家能源市场的需求差异。从具体能源市场来看,那些依靠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国家的能源市场规模较小,仅为几千亿美元。另外一个问题也要引起格外重视,有的新兴信息技术具有破坏性的趋势,如果使用它,就要被迫拆换已有设备。因此,从现实意义角度来看,建设风电场并不是强行关闭燃煤电厂。
从人们使用石油到可替代能源转化的角度来看,由于由古代动植物化石所形成的石油与其它可替代能源所形成的过程基本相似,因此,使用石油的经济性与可替代能源的经济性的差异也将逐步缩小(见图2)。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全球能源需求的市场规模也为可替代能源提供了发展机遇,这表明可替代能源可以证明自己的功效,它将产生巨大的商业利润,并终将成为人们使用的主要能源,例如,风力发电就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某些能源新技术具有潜在的破坏性。例如,以电力作为动力的电动轿车,其使用价格相当于每升汽油25美分,这有可能动摇石油、汽车制造业和电力工业的格局。
最近几十年来,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实际上,以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为基础的能源变革的时代迟早要来临,这些技术的工业应用将会变得很普遍,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三个领域的突破终将形成一个更强大的突破。
因此,为了抓住大好时机,许多有名的“技术精英”式的人物走出家门。美国加州PayPal公司创始人埃罗·穆斯克(ElonMusk)研发了一款以电池作为动力的跑车。谷歌(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已经建立了一家名为Google.org的研究机构,该机构专门研究如何使可再生能源比煤更便宜的制造方法(他们内部称该项目为RE
Sun Microsystems公司创始人之一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也正在开发新能源技术。以太网系统的发明者罗伯特·迈特卡尔夫(Robert Metcalfe)和在美国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风险投资公司任职的Doerr先生也都转向了投资可再生资源。Richard Branson爵士名下的维基绿色基金(Virgin Green Fund)也进入了新能源领域。
这场对能源产生的兴趣也产生了许多新设想,有些前途光明,有些很疯狂,上次的网络泡沫的确是前车之鉴。在那场泡沫中,绝大多数的想法都归零了。但是,还剩下了PayPal公司,Google和Sun公司。
很多传统企业也对可再生能源很感兴趣。美国大型工程公司通用电气已研发出了风力涡轮机,还要开展太阳能业务。美国纽约Schenectady实验室的能源研究员们在不必发愁薪水的同时,享受着刚创立公司所拥有的智力自由。
同时,世界上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英国BP和壳牌石油公司对专业研究机构以及拥有创新思维的新型小型公司提供赞助,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杜邦公司也加入了此项行动。但并不是每家机构都参与了,世界最大的非国有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就独自置身事外。但有许多董事会并没有把使用可再生能源看作是应付环保主义者的方法。
有些人抱怨现在许多可再生能源的存在方式具有依赖性,它们主要依赖于补贴或者其他形式的特殊待遇而存在。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事实。但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来看,整个能源部分都隐含着补贴,既有明补又有暗补,普通价格并不足以支付一切费用。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沃尔塞预计美国石油公司每年享受国家优惠补贴超过了2500亿美元。由联合国任命的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的科学家认为,每燃料一吨由化石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应该支付20~50美元来补偿其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发电厂对此高额补偿非常担心。
因此,能源补贴都给了可再生资源项目,如风力涡轮机发电项目。有人认为某些能源补贴受市场操纵,这毫无根据。例如,德国政府就掌控着自己的太阳能发电工业。由于巴西生产出了用乙醇为汽车提供动力比汽油便宜,因此美国政府也出台了用玉米生产乙醇的政策。尽管有些国家也要求自己在电力生产中使用非生物化石燃料要占有一定比例,但现在还没有出现尝试特殊技术的赢家。这些国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刺激能源技术的革新。
如果这个世界变得理智些,那么就要取消所谓的新能源革新技术测试,取而代之的是征收碳排放费,改项措施在欧洲已经实行。欧洲碳排放价格由引进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系统(Cap-and-trade)控制,与IPCC推荐的价格非常相近。如果是这样,风电就可以与化石燃料竞争,其他形式的能源也不会相差多远。没有这个机制,对替代能源的特殊待遇可能是一种最不坏的选择。当这些措施不再有必要时,就应该予以撤销。
贫困国家也将变得更绿
以上至少是发达国家的观点。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对可再生能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有些西方政治家和商人持相反的观点。实际上,中国正在以引人注目的速度建设燃煤电站,但中国同样拥有庞大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预计中国2008年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增长三分之二。中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国,更不用说中国拥有全球最多数量的太阳能屋顶加热系统。
同时,巴西拥有世界第二大(仅次于美国)但却是最经济的生物能源工业,该能源占汽车燃料的40%,同时将很快提供15%的电力(主要由燃烧甘蔗肥料产生)。南非在开发新型安全且简单的核电反应堆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可再生能源,但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以上这些国家再加上其他国家都在着眼化石燃料以后的时代。他们将得到自己的能源。如果可再生能源及其它替代能源在成本上具有竞争性,穷国和富国一样都会采用这些新能源。
但是,这些都需要创新。这种创新最有可能来自发达国家的实验室。Khosla先生坚持认为“美国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这位来自加州的风险投资商称,如果比化石燃料更便宜的替代能源被开发出来,其经济性将确保这些新能源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应用。
世界上有许多可再生能源可以利用,可以获取大量的经济意义。但是,如果地球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挽救,那么对人类来说的确是福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