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因此被称为中国经济“最困难一年”的2009年首季经济数据引起全国乃至全球广泛关注。包括新增就业人数在内的3月份及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大部分指标依旧偏冷,但已有少部分数据呈现暖色。这除了反映出中国经济运行中“有形之手”的强大力量外,也让专家对于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产生了较大分歧。为此,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请他就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经济问题予以解答。
数据冷暖不均经济尚在底部运行
记者:判断经济走势最可靠的指标有哪些?不同指标的区别在哪里?
祝宝良:经济好不好主要看四个指标,即经济增长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物价涨幅、国际收支,但这些指标相对滞后。可以通过一些先行指标进行预测。如库存,库存增加,大家就担心。如信贷,把信贷放出去以后企业拿到钱开始增加生产,一般6~9个月后才能体现。如财政,是政府消费了还是政府投资了,这也是一个先行指标。还有一个就是开工项目,比如说现在开工项目多了,开工了还没续建,但是开工多了,投资多了,消费也就多了。再如港口吞吐量,码头开始往外运输货物了,说明未来经济就要活跃了。另外还有诸如钢铁产量和水泥产量等,大家需求多了,就说明经济开始要回暖了,这些都是可以统计出来的指标。此外,还有一些主观性指标,比如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股票市场等。判断未来经济走势就靠这些指标。经济增长首先表现在工业上,因此判断经济形势就要把领先于工业的指标找出来,这些指标如果活跃,未来几个月的工业就起来了。有一些指标比如发电量、用电量,与工业基本是同步的,由于数据出得快而且准,因此可以用来检验工业上的指标准不准,因为电量基本是准确而且实时的。而就业就属于滞后性指标,因为经济刚开始不好的时候,工厂还没有解雇工人。
记者:您通过一季度经济数据,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做怎样的判断呢?
祝宝良:先行指标比较乐观,表明我国经济在底部企稳,下滑势头基本稳住,并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回暖的有利因素逐步积累、增加。但是还不能说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反弹。在国际主要经济体仍持续低迷甚至恶化的情况下,目前中国经济回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判定经济复苏言之尚早。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形势还没有出现明显好转,我国经济也还是处于底部运行区域。
率先复苏难定论民间投资启动为标志
记者: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能率先复苏吗?
祝宝良:这判断起来比较困难,主要看美国经济到底怎么样了。中国的银行体系没出问题,受的影响较小。但如果说中国经济会先复苏,那就不一定了。因为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肯定比美国严重,比如说钢铁、发电量等,这些都可以算出来。发达国家是因为整个金融体系出问题了,银行不贷款了,整个的供应链断了,需求一下子降下来,企业产能就过剩了。美国一般调整一年半左右,而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调整了4年,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太大了,所以你说中国比美国的经济会率先复苏,我觉得这话说得过了。
记者:那么哪些指标出现可喜变化才能说明经济真正复苏呢?
祝宝良:就现在的这些数据来看,如果我们说经济已经复苏了,可能很多人不能认可,但是至少可以说,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毕竟去年经济忽然之间掉到了最低点,政策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现在相应的政策出台了,发挥作用了,相当于把经济托住了。目前经济回暖主要靠政府部门投资,民间投资还没有跟进来,并没有出现市场内在的趋势性好转,主要表现在企业自发投资的热情还不高,纯粹靠政府投资带动的回升,很难形成稳定的趋势。经济最终要好转,还要靠市场自身的力量。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较为严重,如果民间投资快点进来,就可以把过剩的产能消耗得快一点。另外让该破产的企业破产,经济复苏就可以早些到来。如果不让企业破产,过剩产能也会慢慢消化掉,但是这样经济复苏的时间就会比较长。因此,不管是减税还是保需求,主要是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
另外,还要看国际需求。如果国际需求起来了,打开外需了,经济也就起来了。现在经济不振的问题就是打不开外需而靠内需,但内需又消化不了那么多过剩产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