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务院已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据规划,成渝经济区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之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明提出,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为今年国家层针对西部地区的首批区域规划。
战略新定位勾勒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要建成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依据《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纳入规划的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等31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笼跨度十余年。它最早由川渝两地学界呼应,并受到两地政界的响应。2006年,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将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区域。
2007年4月,四川省、重庆市政府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目标,标志着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进一步深化。
直到2010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成渝经济区联合调研组,分赴四川、重庆,就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进行调研。在这次调研中,杜鹰表示,要将成渝经济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考虑,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
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编制完成《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征求意见稿),同年12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上报国务院审批。3个月后,规划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
国家发改委表示,成渝经济区已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之一,具有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在新形势下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有重要意义。
四川、重庆的新机遇
联手打造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规划,将给四川和重庆带来重要的历史性新机遇。
“四川重庆两省经济已具备相当基础。”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骆玲说。
2010全年,四川省全省生产总值预计为1.7万亿元,按照《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15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大关。预计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万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8万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5万亿元以上。
重庆在“十二五”期间的具体目标则是,GDP翻一番,年均增长12.5%,达到1.5万亿元,相当于上海目前的体量。其中,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将达4万亿元以上,其中产业投资就将达到1.42万亿元。
此外,成渝经济区的两个核心城市,成都和重庆也加快了本地的城市化进程。例如重庆就提出了打造城市群的宏伟计划。今后5年内,重庆政府将投入万亿,将内环和外环间约1000平方公里变成城市。
当地区域研究学者刘斌夫说,成渝经济区有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对成渝之间的二级城市可以起到“双核”带动作用,这“双核”一旦演化为“增长轴”,将带动成渝“轴”上城市群的发展。
骆玲还称,“随着快铁、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两地经济在不断融合,区域一体化不可抵挡。”
骆玲认为,成渝经济上升到国家层面,该区域将充分享受国家的政策支持,形成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政策配套、人才交流等全面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融合的局面。
在此基础上,成渝经济区在新阶段除了加快发展,另一层含义是要肩负起国家赋予的使命。杨庆育表示,一是重庆、成都同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先行先试的机会和责任;二是共同打造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