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只有将自己的事业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蓬勃向上,成长为参天大树。
优秀共产党员易小刚:争做创新带头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1994年,三一重工在星沙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挂牌成立,彼时易小刚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担任液压中心系统室主任。他发奋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获得了很多荣誉。这个科学狂人热爱自己的专业,深深沉迷于机械工业研究领域,同时他也常在思考,作为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怎样才能更好地报答党和人民,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1995年春天的一次偶然机会,改变了易小刚的一生。当时,湖南一家不太起眼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的董事长梁稳根找到了易小刚,请他帮助解决企业产品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并表达了希望其加盟三一的愿望。对于易小刚来说,这意味着要放弃北京的一切,投身到长沙县星沙镇这个刚刚起步、环境简陋、前程未卜的民营企业,这的确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到底去不去?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易小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可这个“冲动”遭到了父母、妻子等亲友的强烈反对,纷纷劝他不要拿前途开玩笑。但梁稳根的创业精神和他决心为中国工程机械创建一个自主品牌的梦想深深感动了这个醉心于研发的年轻人,他在心里不断问自己,为什么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到处是洋品牌的踪影?为什么中国的民族企业做大做强如此艰难?易小刚明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技术落后、产品落后、理念落后,要改变这一切,绝不能依赖外国人。中国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民族工业要崛起,除了自主创新,别无他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担起这个使命,去实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价值与尊严。”那一刻,易小刚觉得自己找到了实现理想的平台,并立志为之奋斗终生。
1995年6月,易小刚独自从北京来到星沙这片创业热土上,和刚刚成立不久即陷入技术困境的三一重工一道“垦荒”。那时候的星沙正在建设初期,周围全是黄土和荒山,住的是用水泥瓦搭建的工棚,工作的车间也经常是黄泥齐膝。不夸张地讲,他们白天是和泥浆、沙石、油污为伴,晚上就陪着蚊子、蟋蟀一起睡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情况是常事……条件的艰苦远远超出了易小刚的想象,但这一切并没有难倒他,真正使他不安的是,一种无形的不自信笼罩在企业头上——那就是对国外技术的恐惧。这种心理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为什么我们要死守在国外垄断技术框架下搞科研?为什么不走自主创新之路?”一番思索,易小刚提出了“打破恐惧,大胆创新”的理念。
三一大胆做出了尝试,“创新”很快成为一种企业精神。在易小刚的带领下,16年的自主创新最终打破了国外混凝土机械长期以来的技术及价格垄断,将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外资品牌占90%以上市场份额,改变成国内品牌市场占有率90%以上,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年销售过500亿的工程机械标志企业。
任何成功都不能一蹴而就,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易小刚也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从北京到长沙,他承受了来自家庭的巨大精神压力:父亲病重时他在国外出差,去世时还不能送终;母亲住院,他只能委派他人代为看望;他承担了家乡四个贫困学生从初中到大学毕业的所有费用,却很难抽时间看一眼自己孩子的作业;因为工作繁忙,生病了没有时间上医院,请医生上门打着点滴主持会议……
埋头奋斗的岁月里,党和人民给了易小刚极大的关怀和鼓励。16年来,他获得了60多项荣誉,2010年当选为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国民营企业和湖南省唯一当选者。
“与祖国给我的相比,我的付出微不足道。”易小刚还担任了三一集团泵送党总支书记,他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遇到问题时,总是和研发团队的党员同志冲在最前面,攻坚克难。最让易小刚自豪的是,如今,在三一集团党员队伍中,研发人员占到了近50%的比例,成为集团最大的党员群体。(童国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