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天路》将我们拉回建设青藏铁路的峥嵘岁月。在中联重科展览馆,静静地躺着一份泛黄的《桩工战报》,它记录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在无声地诉说那段意气风发的奋斗时光,更成为中联重科传承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与不解情缘的最好见证。
△《桩工战报》见证了工程师们建造青藏铁路的峥嵘岁月
2019年9月,央视《对话》栏目组采访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当谈及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性物件时,詹纯新拿出了这份《桩工战报》。密密麻麻的一行行字,构成了詹纯新和中联重科“母体”——长沙机械研究院老工程师们一份特殊的记忆。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展示《桩工战报》
在詹纯新看来,这份工地战报“创刊号”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当时条件艰苦,这份战报是用蜡纸在钢板上刻制,然后油印而成的。《战报》上显示的日期1975年9月19日也很特殊,当天,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老工程师们用自主设计的桩机,打下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第一根桩。
这份战报成为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沙建机院工程师参加青藏铁路大会战的见证。它的内容显示,一机部青藏铁路汽车、桩工试验组联合誓师大会在西宁高原机电所隆重举行,时任青海省机械冯副局长、省支铁办张副主任以及西宁高原机电所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勉励大家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预祝大家试验圆满成功,胜利归来。
张宝书,是这份油印手抄小报《桩工战报》的一手操办者。据他回忆,在青藏高原坚硬的冻土上打桩基是非常大的挑战,他和同事们一起翻日月山、穿盐湖、露宿风火山,研究验证自行开发的长螺旋钻孔机能否适应高原地区缺氧、低温、低气压以及狂风给施工机械带来的科学难题。最终,专家们一致认为: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开发的长螺旋钻孔机结构合理,能满足强度要求;钻头坚韧,能满足冻土的要求;输出功率大,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可以选作青藏高原施工机械。
缺氧的高原也考验着这些工程师们。“我们每个人都抱着一定要完成试验任务的坚定决心与神圣使命感,冻土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钻头,风再大也吹不垮我们的决心。我们应是凭着坚强的毅力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出色完成试验任务”。张宝书在当时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正是凭借着这种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韧劲和决心,万千建设者们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在冻土上打下了一根根桩基、铺上了一段段铁轨,连通了内地与西藏。1982年,全长814公里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通车。它的建成加强了内地与西藏的联系,在促进藏族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造福沿线人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青藏铁路也以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路程最长两项纪录,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四大工程之一,并入选“全球百年工程”,成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桩工战报》见证了中联重科与青藏铁路的“天路情缘”,这份情缘也在新世纪得以延续。时间来到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正式动工,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程机械巨头纷至沓来,青藏铁路成为世界工程机械厂商比拼的大舞台。面对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中联重科奋勇创新,研制的几十台高原型混凝土拖泵、高原型压路机成功中标项目并投入使用,闪耀在世界屋脊“第三极”的“天路”,代表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牢牢地树立起了自己的旗帜,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工程机械崛起的力量。
一份《桩工战报》与一根铁路桩基,见证了建机院老一辈科研人员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非凡品质。而这种“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吃得苦、霸得蛮”的拼搏精神也一直在中联重科一代代科研人员血液里不断传承和彰显,成为中联重科打造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力量源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