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新能源重卡市场迎来了一波集体涨价潮。从徐工、三一重卡到一汽解放、中国重汽等头部企业,全系产品价格上调1万至5%不等。这一波涨价不仅打破了此前业内“以价换量”的竞争模式,更引发了市场对行业未来走向的深思。行业竞争规则正在重构。
企业为什么批量涨价?
产品涨价不足为奇,但在卷生卷死的新能源重卡市场,批量涨价不得不让人深思。自2023年燃起电动重卡市场的“价格战”,便一路愈演愈烈,2024年电动重卡价格降幅高达30%,部分车型半年内掉价20万元。
不过,新能源重卡的“涨价”也是有迹可循的。
01“低价”已触及成本极限
2023年至2024年,新能源重卡行业为抢占市场份额,陷入激烈的价格战,部分车型价格降幅甚至达30%-40%。例如,420度电量的车型价格从2023年的70万元骤降至2024年的50万元左右,部分企业通过“贴息10万+免费试用”等激进策略促销,几乎是“赔本赚吆喝”。
同时,随着产品技术的升级,叠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设,使研发成本陡增。
最终始得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甚至出现“卖一台便亏一台”的局面。适度涨价不仅有助于企业回归正常盈利逻辑,也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02市场试探与竞争策略升级的双重体现
2024年新能源重卡销量达8.2万辆,渗透率攀升至21.89%,表明市场已从观望期转向稳定需求期。
企业借此契机,通过小幅涨价(普遍1-3万元)试探市场接受度,同时推动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技术和服务。例如,徐工、三一等头部企业将资金投入双电机驱动、高能量密度电池等技术创新,并强化服务体系以提升附加值。这一策略既推进产品向“高质量发展”,也将通过差异化产品巩固市场地位。
03政策引导行业“反内卷”
继2024年7月份提出要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后,年底中央再度定调,指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监管层对行业无序扩张亮出“红牌”,政策风向已从单纯鼓励销量转向规范市场秩序。
新能源重卡作为政策导向性产业,主机厂自然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涨价后市场能接受么?
涨价已是必然,但在经历了长期低价“红利”之后,市场对涨价还能接受么?
新能源重卡仍处于蓬勃生长阶段,需求韧性依在。2025年1-2月新能源重卡销量仍保持强劲增长。1月销量同比翻倍(+95.6%),2月同比暴涨304%,渗透率接近18%。
这也说用户对新能源重卡的接受度逐步提升,更看重长期运营成本优势而非短期购车价格。市场需求的升级也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动力。用户从单纯关注购车成本转向计算全生命周期价值,能耗效率、出勤率、售后服务成为关键指标。例如,徐工新能源重卡凭借1.2度/公里的低电耗和每年为用户节省22万元能耗成本的能力,逐渐建立起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企业围绕电池技术、轻量化设计和智能化系统展开创新,例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00Wh/kg,双电机驱动技术普及,以及“车、电、站”一体化生态的构建,推动新能源重卡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生态链整合。三一重卡推出的氢燃料电池车型和车电分离模式,徐工的换电网络及“2+3”服务管理体系,均体现了这一趋势。
涨价表象之下,实质是行业竞争格局的重构,技术实力弱、依赖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或将面临淘汰,而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储备、品牌口碑和规模化优势进一步巩固地位,并推动行业整体良性发展。
新能源重卡已经度过早期的市场导入阶段,正加速迈进发展的市场爆发期和淘汰阶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