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趋势如何?
中国制造业应跟上世界发展的四大趋势
将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进行到底
中国制造业产能高于欧洲主要国家近1/5
“长三角制造”转型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1.制造业出现新一轮高速增长去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出现新一轮高速增长趋势。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增长17%,2004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达到17.7%,其中3、4月份的速度都在19%以上,5、6月份逐步下降,但6月份的增速仍达16.2%。
工业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制造业尤其是加工工业的新一轮扩张拉动的。原材料工业的较快增长主要是由加工工业拉动的。从国际产业分类看,制造业分为两大部分:﹁是原材料工业,主要提供作为工业或建筑业材料的半成品,如钢材、铝材、水泥等;二是加工工业,或加工制造业,主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装配,为社会提供消费或生产用的最终产品,如日用品、耐用消费品、机器设备等.从制造业增长规律看,具有短期扩张能力,能够迅速进入高增长的,只是加工工业;而原材料工业则短期内不能迅速扩张,它受到自身投资周期较长的制约,也受到其上游产业———采掘业的制约。因此,凡是制造业(或工业)出现高速增长,如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都是加工工业的迅速扩张拉动的,同时也必然带动原材料工业的适应性较快增长。
今年以来,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在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工业投资增幅较大回落,但1~4月份的工业投资增速仍达到57.6%,制造业投资增长仍高达65.1%。不少制造业部门,如纺织服装、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钢铁、有色金属、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石油加工等,投资增长率仍高达60~120%。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宏观调控将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起明显遏制作用。但预计今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速度仍将达到16%左右,一些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估计制造业的投资增长到明年会出现大幅度回落。
制造业高速增长的势头将持续相当一段时期。预计未来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15%。去年和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使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多数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从明年开始将更加突出。
未来几年,整个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将达到65~70%。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将上升到接近50%(目前为46%左右),制造业部门成为GDP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二、出现新一轮重(化)工业化
去年规模以上重工业的增速比轻工业高4个百分点(18.6%比14.6%),今年上半年则高出4.1个百分点(19.7%比15.6%)。重工业化趋势在不断增强。
但是,这是新的重工业化进程。重工业化阶段包括两个时期:一是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时期;二是以加工工业为重心的时期。前一个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基本完成了,现在出现的重工业化属于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重工业化,是重制造业化与高加工度化的统一,并具有向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变的内在要求。
新的重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几个基本趋势:一是拉动工业新一轮高速增长,因为重制造业的扩张对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二是使规模以上工业与全部工业的增长率差距不断扩大,因为重制造业部门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使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规模以下工业。2001年,规模以上工业与全部工业的增长率差距为1.2个百分点,2002年扩大为1.6个百分点,2003年进一步扩大为4.4个百分点(当然,规模以下工业的统计数据可能有一定误差)。预计今后几年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三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速度加快,因为重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较高,技术升级链条较长,技术发展空间较大。
三、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强
去年以来工业增长的结构性倾斜突出。200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冶金、化工等5大行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了50%;2004年第一季度,以上5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也达到了50%左右,其中电子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2%。在制造业中,主导产业的增长持续加快,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要注意高增长行业的两种类型:一类是重工业化时期的主导产业,其高速增长将持续较长时间,如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尤其是汽车、部分化学制品、以及一些精密机械、专用设备等;另一类是适应性增长的原材料部门,其高速增长主要是被固定资产投资和加工工业的高度扩张拉动的,具有短期特点,如钢铁、水泥、电解铝、有色金属等。后一类产业和产品的高增长及其高利润,一般是难以持久的。
主导产业有三个特点:比重高、增长快、带动效应强(包括影响力系数高和感应度系数高)。由于主导产业主要是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其带动作用加强将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主导产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带来了两种趋势:一是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加快;二是制造业的产业组织调整加快。主导产业的高增长和强带动,会导致企业并购重组的增加(并购扩张比新建扩张来得快),使资源向大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带动产业集中度提高,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
四、外贸和外资对制造业的作用稳定增长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增长,贸易逆差逐步增大。今年1~4月,出口同比增长33.5%,而进口同比增长42.4%,前4个月的贸易逆差累计已达107.6亿美元。出口增长虽然继续支撑部分加工工业的高速增长,但净出口对整个制造业增长的作用已经是负的。进口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投资扩张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调节了供求矛盾,平抑了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势。
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完成,我国制造业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2005~2010年期间,将是加入WTO后制造业国内市场受到影响最大的时期,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在这个时期,制造业的出口市场会进一步扩大,但国内市场份额的增长会受到明显挑战,依靠大量净出口来带动生产高速增长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制造业部门必须同时在国内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既继续保持出口高速扩张,又大力拓宽国内市场,才能支撑生产高速增长的趋势。
外商直接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继续对制造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继去年下半年外商实际投资增速下降之后,今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有所回升。1~4月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5~6月份继续保持这种趋势。但下半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仍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全年实际利用外资的增幅不会太高。
不过,从区域分布看,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北移的趋势。2003年环渤海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40.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1%,远远高于全国增长1.44%的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也上升到26.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今年第一季度,仅青岛一市实际利用外资(主要是韩资)就达到9.47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73.4%。
随着经济全方位开放的推进,特别是服务业开放的迅速到位,外商将明显扩大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对东部沿海城市的投资,会更多地转向现代服务业部门。外商对制造业的投资会继续增长,但占总投资比重会逐步下降。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制造业发展对外资的依存度,将具有相对降低的趋势。
五、推进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和支柱地位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均以制造业作为主要支柱,重点发展。在我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同样不可动摇。从2000年我国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国工业总计的比重看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完善、需求量最大的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均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制造业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制造业,对于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全面提高入世后的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
制造业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改造传统产业,保持和壮大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如美国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推出“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敏捷制造使能技术计划(TEAM)”等,把制造业信息化列入“影响美国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2项技术之一加以研究开发,通过技术机构调整夺回了在国际上制造业的霸主地位,为实现持续经济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日本正在实施“智能制造系统计划(IMS)”,2000年又制定实施了“e-Japan”战略。德国也在积极推行“德国制造计划”。
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制造业信息化。如印度、韩国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改造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新兴工业化国家希望通过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希望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3. 制造业信息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显著特征。它主要表现为采购、生产、销售乃至研发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它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仅通过技术集成、零部件集成、营销集成就达到世界范围的生产制造与销售。就我国制造业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培育了新兴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而且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辐射,使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也受惠于现代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跨国式的技术引进和研究集成,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使中国的制造业走出亦步亦趋的历史怪圈,赶向新时代的信息潮流,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3. 信息化工程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出路
在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正进行着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战略调整与优势重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发达国家把一些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或把一些产品的中间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充分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和避开一些贸易壁垒,以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目前,我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还远不是制造强国,仅仅只是中低档商品的世界制造工厂。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信息化带来难得机遇,可以通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产业后发优势,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