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的产品均来自大自然,在土地上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从山上砍伐的树木,在草原上饲养的牲畜,从水里捕捞的鱼虾,从地下挖出的矿藏等,这些产品只经过简单的加工就被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被称为“初级产品”。农业社会最大的矛盾是产品供不应求,因为初级产品的生产效率很低,靠天吃饭,自然灾害会影响初级产品的产量和收益。
工业社会则完全不同,电动机器高效加工和生产出来的“商品”,彻底改变了初级产品的特点,让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工业化的商品让供不应求成为历史,相反,供大于求的矛盾让销售成为企业的精英。
虽然工业化让商品越做越好,越做越便宜,可似乎商品的价值却在不断下降。今天,客户更需要个性化的商品,可企业制造出来的商品却越来越同质化,不同公司设计和生产出来的汽车、农机和工程机械设备,用起来几乎没有差别,它们越来越像初级产品,难怪客户不愿买单。
服务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产品”,每一次服务内容不同,每一次服务客户也不同,正因如此,量身定制的服务可以创造不同的客户体验,不仅解决商品问题,还能为客户提供情绪价值,增加客户粘度,提升老客户的复购、钱包份额和口碑推荐。
每一次服务都是企业展示客户关怀的舞台,也是创造杰出的客户体验、为客户留下难忘记忆的良机。
可是,制造企业的管理者们却试图用规模化、标准化的思维来管理服务,不断推行标准流程,没得到企业的授权,服务人员无权满足客户的期望,遇到问题只能按照企业政策和预先设计的“沟通话术”行事,错失创造体验的良机。
当个性化的服务变成企业的“标准流程”和“沟通话术”时,服务中量身定制的客户体验就被残忍地扼杀了,服务也随之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的“初级产品”。
由于认知缺陷,服务被企业视为商品的“附属品”,是商品出现故障之后的补救措施,服务的终极目标不是增加客户粘度,而是排除商品故障。缺少了个性化和情绪价值,服务就变成需要节省的成本,服务人员也成了客户抱怨的“撒气桶”,商品问题的“背锅侠”,根本没有尊严和地位。
标准化的服务和公事公办,让服务人员很难为客户提供情绪价值,服务“初级化”导致客户粘度降低,客户流失率高居不下。
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们对服务的认知却如此滞后,这种服务“初级化”的现象值得深思。当服务被视为可以赠送的“附属品”时,服务就会被当作需要节省的成本,客户流失则不可避免,企业随之失去增长的驱动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