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中,柚可信息科技为上百家主机厂、供应商、经销商和配件店做了数据分析、库存诊断、咨询和培训服务,库存金额从几百万到几十亿元之间。企业面临的库存问题五花八门,但本质上都逃不出以下这七宗罪。
第一宗:缺少数据
企业并非完全没有数据,只是数据孤岛,相互之间或没有打通,或错得离谱,无法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零件库存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该追求零件现货率还是库存周转率?没有可靠的数据,企业管理者只能凭感觉做决策,一会儿要求增加库存来保证客户满意度,一会儿又要降低库存以提高盈利能力。战略变来变去,库存当然也管理不好。
第二宗:缺少工具
很多企业机型复杂,零件品类越来越多,还缺少需求数据,没有任何工具来做库存计划,根据经验拍脑袋做计划与赌博差不多,不是缺货就是过剩。这种粗放的做法风险极大,尤其是海外库存容错率极低,极易造成库存呆滞和浪费。
库存计划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该存储什么零件,存储多少数量,存在哪个仓库里,客户需要的概率才最高?
即使用简单的Excel表格做库存计划,也比依靠经验靠谱得多。
第三宗:缺少人才
很多企业都缺少库存计划的人才,以为认真负责就能管理好库存,那就大错特错了。库存管理的核心是计划,需要数理统计的知识,外行担心缺货而盲目加库存,只会让库存问题雪上加霜。
内行都知道,企业不可能做到“要什么,有什么”,有勇气让不常用零件缺货,才能保证常用零件有货,设定差异化的库存策略才是聪明的做法。
很多企业的问题是,团队水平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特别是在海外市场,解决库存问题缺的不是库存,而是管理库存的高手。
第四宗:销售主导
销售部希望库存越多越好,保证交货及时;财务部和仓库则希望库存要少,避免资金占用,二者利益并不一致。
销售是很多企业的“生命线”,他们话语权最重,销售部要求多放库存,谁敢说不?很多企业销售取代了计划的职能,为了赢得客户,他们总是答应客户的任何交货期要求,还没有拿到订单就提前准备库存。
激烈的市场竞争让甲乙双方的合作并不平等,甲方提出需求预测却不保证提货,也不付预付款。一旦甲方计划有变,就会让乙方“守株待兔”准备的库存变成一堆废铁。
甲方总是喜欢多预测,少提货,把库存风险转嫁给乙方,结果让乙方的库存问题不断恶化。
第五宗:认知落后
不少企业管理者都重视应收账款,却忽视库存问题。应收账款是放在客户那里的库存,而库存是放在企业里的应收账款,二者风险同样高。
库存计划不仅关系到服务及时性和客户口碑,还关系到库存资金的安全,很多中国企业的海外库存周转率低于1次/年,不仅占用大量资金,几年后70%以上的库存会呆滞报废,损失巨大。可惜,很多管理者的认知无法看到几年后的结果,甚至把销售和服务岗位不称职的员工调去管理库存。
第六宗:零件SKU太多
企业不会说No,见到生意就想做,客户的任何特殊要求都设法满足。结果是产品型号和零件SKU越来越多,难以形成批量,慢周转库存也越来越高。
企业需要明白,“菜单越厚,利润越薄”,零件SKU越多管理越困难,而很多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太快,给库存管理增加了难度。
仓库里什么零件都放一些,不放就会缺货,可这样很容易形成呆滞;常用零件又常缺货,企业每天都在“灭火”,补货、催货、加急、空运,管理混乱,客户不满。
库存持有成本约为每年25%,库存周转越慢,企业的回报越低,扣除库存持有成本和呆滞损失计提,很多企业的真实收益不断降低。
第七宗:回头客太少
客户来了,购买了企业的产品,可服务和零件的利润还没赚到,客户却走了。不是产品不好,而是服务和零件缺少升级路径和解决方案。无法给客户提供价值,客户自然会选择价格更低的替代方案,这也让企业的库存流动性雪上加霜。
工程机械行业客户流失率每年超过40%。质保期结束以后,很多客户与企业的联系都中断了,企业也失去了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引擎。
以上七宗罪,杀死了很多企业的后市场业务,很多中国企业管理者误认为后市场是个伪命题。2024年卡特彼勒代理商芬宁国际的服务和配件营收高达38亿美元,占整个公司70亿美元营收的54.3%。
后市场是个伪命题吗?那只是你的认知不够。提升认知,才有真正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