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解读:打造工业强国尚需生产效率加速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1-07-29 09:17   来源:中国工控网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共同发布《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共同发布《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介绍了我国工业总体发展情况,对重点行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析,深入解读了具体产业政策,并对“十一五”产业发展和政策进行了回顾,对“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演进趋势进行了系统性展望。

《报告》对于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研究,全面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深入理解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为使广大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报告的内容,本报摘录部分内容以供参考。

当前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要素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已进入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图为乐凯集团太阳能电池背板生产线。

A、发展评估:中国工业发展水平总体提升

《报告》指出,当前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要素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已进入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这要求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全面协调推进。

工业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05~2009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总体提升,指数年均增长率达到6.60%。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工业发展指数有所下降,而2009年则回升到2008年以前的水平。

2005~2009年,工业发展定基指数虽有波动,但总体增长态势明显。2006年和2007年,定基指数分别为116.3和129.1,呈现出线性增长的发展趋势。2008年和2009年指数小幅波动,分别为126.6和129.1。

从环比计算的工业发展指数来看,2006年和2007年的环比指数分别为116.3和111.0,保持了连续上涨的势头。但2008年环比指数明显下降,仅为98.1。

《报告》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冲击。从各维度(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工业增长)指标的变化情况看,2008年工业增长指数和生产效率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特别是工业增长指标降低33%,其中,生产效率指标指数下降的原因是产能不足。2009年,随着工业增长指数和生产效率指数的大幅回升,即使国际竞争力指数和创新指数小幅下降,工业发展环比指数仍回升至102.0,反映出中国工业发展水平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逐步企稳,并小幅回升。

《报告》指出,“工业强国的核心是‘加速’提升生产效率”。当前,劳动力供需格局的变化要求加快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中国工业增长始终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2000年以来,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达到8.8%,2009年劳动生产率较2000年提高1倍多。但2000年以来,相对于劳动生产率增速,工资增速也越来越快。“十一五”前四年,工业部门的平均工资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11.3个百分点。未来工业发展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快劳动生产率增速来不断消化劳动成本上升的压力。

同时,外贸环境的变化要求提高要素生产率,形成工业产品的综合国际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通过低价出口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的空间越来越小。工业外贸增长的基础,不能仅仅依赖低廉的劳动力和环境成本,而要通过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多元国际竞争优势,提升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资源、环境约束条件的变化,则要求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长期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发展,中国工业的资源环境消耗强度大,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试图利用碳关税把气候变化谈判与国际贸易进行捆绑。为了避免非贸易壁垒可能对工业形成的巨大冲击,中国需要加快优化工业品出口结构、改进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B、发展趋势:转变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

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针对工业用地日趋稀缺,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粗放式重化工业化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转变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产业体系存在三次产业间不协调的问题;存在高耗能产业、低效率产业、低技术含量产业比重过大,导致发展方式粗放、发展成本过高的问题。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能够使三次产业之间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能够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消除目前产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结构优化将是中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产业体系“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在经济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直观表现是现代服务业占到GDP的70%左右。而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产业体系应该是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结构优化、服务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度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体系。因此,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是未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是创新驱动工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业创新提出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创新驱动工业发展使中国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要求。目前,中国的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发展需要通过技术改造来提升产品质量、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需要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十一五”以来,中国工业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已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实践证明,无论是从国际环境还是从国内资源条件来看,结构调整都不可能在传统技术和机制下实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工业的集约化增长,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中国工业发展需要在技术创新、资源利用、要素配置、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需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报告》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夜,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正处于孕育期,世界各国正加紧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新技术的出现将赋予产业发展巨大空间,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发展机会。在新的产业竞争领域,世界发达国家的竞争地位尚未得到确立,为此我国相关方面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期”,充分利用中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同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中国已具备的科技、产业和人才基础,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C、行业准入:加强准入管理扩大实施范围

行业准入管理是近年来产业政策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十一五”以来,针对一些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行业准入条件,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报告》指出,行业准入管理政策的重点主要有两类。一是针对焦化、电石、铁合金等部分“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从产业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制定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并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抑制盲目低水平扩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先后发布了焦化、电石、铁合金等15个行业的准入条件,限制没有达到准入条件的企业进入,要求现有企业必须按照准入条件进行改造升级。

二是针对关系人们生命安全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进行强制性准入管理。近年来,先后发布了专用车、商用车、摩托车、新能源汽车、农用车等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准入管理规定。乘用车和低速电动汽车的相关准入规定也在制定之中。要求生产企业除具备一定规模和必要生产能力条件外,还要具备必要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产品必须符合安全、环保、节能、防盗等有关标准。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